成果丰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提出多项中国主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13日正式落下帷幕。这次会议为当前及未来的全球湿地保护修复指引方向,提出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中国主张。
本次大会是中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了《武汉宣言》和全球湿地发展战略框架决议,为保护湿地全球行动注入了新的动力。会议提出,中国将建设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对五分之一的湿地实行最严格保护,设立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办主任 孟宪林:这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凝聚了全球共识,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今后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一个遵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巨大成就
今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这次大会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履约30年以来,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出台了《湿地保护法》,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保护监管处处长 雷雪:下一步我们要组织开展全国的湿地保护分析,督促地方或者采取更多更合适的方式,去进行重要湿地的保护。将更多的重要湿地纳入到我们保护地的范畴。我们要加强监管,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湖北省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 张海磊: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持续推进165条河流、166个湖泊的保护,实施一湖一策,因地制宜推进6.35万公顷小微湿地保护,营造更多市民家门口的生态空间。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草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中国深圳。
红树是深圳的“市树”,深圳对红树林的保护由来已久,目前全市有红树林约213.62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据统计,2016年以来深圳共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项目12个,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43.33公顷。
此外,深圳滨海区域的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湿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稀有性,记录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16种濒危珍稀鸟类。红树林搭建的立体生态空间,更是多种生物和谐共处的家园。
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授级高工 杨琼:红树林主要是整个海岸生态系统促进生产力的来源,没有红树林就不会有这些鱼虾蟹,鸟也就没有食物,所以我们要保证红树林可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已建立51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和6处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下一步,中国将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不断扩大红树林面积。“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后,将成为履行《湿地公约》的国际合作交流和科技服务平台,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小微湿地数量众多
蕴含巨大潜能
小微湿地作为一个湿地保护的“新兴”领域,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备受关注。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蕴含着巨大的潜能。
武汉是第一个举办湿地公约大会的特大城市,在这个展览中,小微湿地也有重要体现。西北湖小微湿地生活着众多野生鸟类和动物,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西北湖小微湿地改造前是一处狭长的集水沟,2019年起,当地通过雨污分流实现湖泊截污,同时采用生态修复的理念,在水下种植沉水植物,并投放浮游生物、鱼虾贝螺等,打造了“水下森林”,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湿地水体自净能力大大提升。如今,这一精心打造的小微湿地,成为都市人难得的绿色公共空间,还吸引了21种野生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
不仅是在城市,小微湿地在广袤乡村也发挥了“大能量”。重庆梁平目前已建成400个各具特色的小微湿地。这些小微湿地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带动了农民增收。
重庆市梁平区林业局副局长 徐秋华:老百姓看到的是实际效果,现在家家户户对小微湿地的建设还是非常用心的。
2018年,《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首次提交《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并通过大会审议通过,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共识。今年,这次《湿地公约》大会上,中国再次提出《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草案,强化政府支持和民众参与,获得世界各国参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 鲍达明:我们已经出台了小微湿地保护修复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我们在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 程良:保护小微湿地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具体重大的举措,也彰显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