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落下帷幕
中新网珠海12月12日电 (记者 邓媛雯)11日,为期两天的第十八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在珠海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线上方式举行,中外从事跨文化专家学者们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作了题为“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的主旨发言。孙吉胜教授认为创新构建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是国际社会更好理解和接受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好城市文化故事是打破文化壁垒、深化他国民众对城市及所在国家的认知,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德国明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博士指出,国际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对传播对象进行分类分层;国际传播方式应由短期动态向长期可持续性转型,单一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型;国际传播有利于促进城市国际化建设;社会学调研有助于提高国际传播效度。
美国杜克大学Darla K. Deardorff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研发的“故事圈”理论与方法,她指出,“故事圈”是一个兼具结构化和适应性的研究框架,可有效运用于跨文化能力培训和教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学院院长赵友斌教授作了“中国书法(术语)英译中的文化因素”的主旨发言。他利用自身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翻译理论的把握,系统考察了翻译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中国书法的英译,并重点探讨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因素即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伦理因素对翻译策略及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以“话语转换——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新课题”为题作主旨发言时表示,对外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中国国际传播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译者根据中外文化差异转换话语体系、采用国外受众熟悉的讲述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张军教授认为,教材对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至关重要,通过教材向学习者呈现多元的社会互动模式和文化产物,有助于他们在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建立联系,进而提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