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学者: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应同时关注“灭绝债”与“迁入亏”
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 (记者 陈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该领域已取得不少进展。
刚刚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的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陈小勇14日对记者表示,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研究范式应该有所改变,同时关注“灭绝债”与“迁入亏”,并对残存绿地和新建绿地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
这位学者解释,灭绝债是指,当生境破碎化发生时,残存的生境还保留了较多的生物多样性,比理论预期的数量要多。随着时间延伸,残存生境中多样性会逐渐减少,趋于理论预测值。现存比理论预期值多的那部分生物多样性称为“灭绝债”;随着时间延伸,逐渐降低,称为“还债”。他认为,对残存生境要尽快采取措施保护,降低因“灭绝债”而引起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迁入亏’与‘灭绝债’相反,是指在新建生境上,生物多样性低于理论预期值;随着时间延伸,理论上生物多样性将逐渐增加。换句话说,存在生物多样性亏欠。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加快生物多样性迁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陈小勇表示;残存生境与新建生境上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不同,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范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不同、保护策略也应不同。
近年来,该学院的生态学学者们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策略、揭示了全球尺度的岛屿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建立了个体大小介导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新框架。据了解,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从281名中国研究人员收集到763个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归纳与整理,并参考英国生态学会提出的100个生态学基本问题,从中筛选出30个核心问题。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健教授参与并主导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30个核心问题》已经正式发布。张健教授告诉记者,这些问题涉及7个方面:演化与生态、种群、群落与多样性、生态系统与功能、人类影响与全球变化、方法与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
记者14日获悉,线上线下结合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闭幕。该研讨会会议宗旨是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第十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科学与保护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共同主办,来自全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荷兰、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地区)的1100多位代表注册参会。据悉,在开幕式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和成果。为期两天半,共设有14场专题讨论会,累计进行了248场报告,收录摘要近250篇,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类群的濒危物种,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专家们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展示了科学技术成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贡献。(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