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酷出头鸟?视频平台悄然收紧账号管理
1月4日,针对优酷账号登录相关问题引发的热议,优酷回应称,会员服务仅可用作个人观看,不得以转让、出租、借用、分享、出售等方式提供给他人,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优酷VIP协议规定,用户账号最多可同时登录3台设备。实际上,不只是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均已开始强化账号管理。优酷限制会员登录只为打击黑灰产?共享账号对长视频平台的影响有多大?
同时登录手机3变1
近段时间,许多用户反映优酷会员账号当下仅能供1部手机登录,而此前可同时登录3部手机,这一变动在微博引发大规模讨论。
北京商报记者实际体验发现,现阶段,优酷会员账号可登录3个设备,其中可同时登录的设备为2个,而手机端仅可登录1个设备。
实际上,除了优酷对VIP账号登录的限制外,腾讯视频、爱奇艺也有限制账号登录数量的规定,但与优酷略显不同。
在2022年8月更新的《腾讯视频系列会员服务协议》中也明确了,腾讯视频系列会员服务仅可为非商业目的使用,并仅可用作个人使用。同一个账号最多可以在5个设备(“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端、电脑端、平板电脑端、网页端和电视端等终端设备)登录及使用(“使用”指包括但不限于登录、使用会员服务等),同一时间内同一账号最多在2个设备上登录及使用,超出上述范围使用的,一经系统核实将自动封禁该账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涉及支付风险,用微信账号进行登录的,账号仅限本人在1个移动设备上登录使用,可最多跨2个终端。
2022年11月更新的《爱奇艺VIP会员服务协议》显示,爱奇艺VIP会员服务一项个人的、非独家的、非商业用途的、可撤销的、有期限的使用许可,同一个VIP会员账号最多可登录的终端上限为5个,黄金VIP会员或白金VIP会员,同一个账号同一时间最多可在2个设备终端上同时播放。此外,学生会员账号最多允许2个设备登录,同一时间仅支持1台设备使用。
用户李然谈到,能理解平台加强账号管理的做法,但也希望平台在优化会员政策后,能提供更多优质作品,增加会员们的认同感。
共享账号影响平台收益
针对热议,优酷于1月4日回应称,为保护用户账号安全,打击黑灰产,并且考虑到绝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优酷VIP协议规定,用户账号最多可同时登录3个设备,其中包含:手机端App 1个、Pad端App 1个、电视端3个、电脑客户端1个、网页端1个、车载端1个、其他端1个。优酷VIP用户同一时间可在2台设备观看,酷喵VIP用户同一时间可在3个设备观看。
现如今,共享账号已经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存在多个有组织的个人或团伙使用群控手机等手段,注册账户、批量购买会员,并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倒卖、拆卖(一号多卖)的情况。这条黑灰产业链给平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很多用户反馈,从非平台官方合法渠道上购买的会员账号无法正常登录,造成经济损失。
因账号租借、拆分售卖导致的诉讼案件也在近年来频发。2021年开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大长视频平台开始频繁起诉租号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三大长视频平台针对租号平台的起诉开始于2021年,且起诉时间、起诉对象高度一致。
据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官方微信,因分时出租爱奇艺VIP账号,法院经审理认为某App运营商行为不具有正当性,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向爱奇艺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300万元。此外,某公司通过登录购买的优酷VIP会员账号,以“共享会员”的形式,为其App用户有偿提供优酷公司VIP会员可享有的播放服务。法院认为,该公司涉案行为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和互联网行业的商业道德,且损害了优酷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优酷交易机会的减少,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赔偿优酷经济损失194.6万元、合理开支5.4万元。
加强账号管理势在必行
不只是国内视频平台加强账号管理,海外视频平台同样也在进行相关动作。其中,Netflix于去年11月推出了控制账号共享的全新功能“管理访问和设备”。该功能允许账户使用者远程注销他们不认识或者不想再登录的设备,让这些设备无法再使用该账户。从2023年开始,一旦用户将自己的账号密码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共享,Netflix将向用户收取额外费用。此前,Netflix已在秘鲁、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等区域进行了相关试点。
在电视评论人孙禹看来,消费者使用共享账号的原因大多是为了省钱,但购买共享账号后无法使用的情况也带来了经济损失,更值得注意的是,共享账号背后还存在着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一旦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作他用,带来的就不单单是账号无法使用的经济损失。而对于视频平台而言,共享账号无疑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强化账号管理也是为了维护自身而做出的保护行为。此外,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若要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逐步培育正确的消费习惯,因此加强账号管理势在必行,相关变动使得消费者产生热议也不可避免,但这也是平台方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并优化旗下产品的时机。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韩昕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