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伟放歌《山海情》:难的是说方言
王宏伟放歌《山海情》:难的是说方言【二度登台大剧院排练热火朝天】
2021年,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宁夏闽宁镇的故事广为人知。2022年9月,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通过感人的故事、深情的音乐及“诗化”的舞台视觉,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波澜画卷。3月8日至12日,歌剧《山海情》将在国家大剧院开启第二轮热演。目前该剧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
2月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国家大剧院的排练厅,探班正在排练的《山海情》,马得福说服村民搬迁、铁路追上离家出走的水花等戏份陆续上演。众歌剧演员摇身一变成为西北农民和福建扶贫干部,在张国勇的指挥下,他们说着地道的方言、唱着极富地域色彩的民歌——花儿,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鲜活。排练场上,饰演马得福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歌曲《苦脊甲天下》,一开嗓就唱出了西北汉子的率真,赢得了阵阵掌声。
大段方言台词是巨大考验
别看王宏伟在现场说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但是在接受采访时,王宏伟坦言,这部戏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方言,“我出生在新疆,16岁参军以后一直在西北,几十年的军旅生活遇到了很多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战友,其中陕西籍的战友特别多,所以我在跟他们的交往当中,学会了说陕西话,但是还不够标准。这部戏我们的导演本身就是陕西人,所以每次我到了剧组以后,基本上不说普通话,跟导演都是用陕西话进行交流。”
虽然浓浓的陕西话为歌剧《山海情》增色不少,但对演员们来说,大段由方言组成的台词才是巨大的考验。“西方歌剧基本上是不用说台词的,大部分都是在唱,但是我们这部戏,说的时候比唱的时候要多,所以我一出场就有很多台词,这对我是非常大的考验。”王宏伟表示,“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军队,没有系统接受过这样完整的表演体系的训练,所谓的经验真的是靠自己几十年在舞台上的这一点积累,但是这点经验怎么能够把这出戏撑起来?实际上是非常难的。”
王宏伟再演得福更放松
为了增强自己的台词功力,更好地贴近角色,王宏伟每次到剧组以后,就围在导演身边,特别认真地听导演讲戏,“只要导演在讲戏的时候,我是第一时间要凑上去,要听导演对人物和性格的把握,甚至把它记下来,回去以后做功课,希望能够给大家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朴实的农村干部的形象。”
在王宏伟看来,马得福这个角色非常丰满,他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马得福虽然只是一个基层的扶贫干部,但是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出来我们基层干部的朴实真诚,更重要的是担当。”在2022年《山海情》首演的时候,王宏伟细腻的诠释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但对他来说还不够,“戏就是这样,越磨越精,只有当这个角色的灵魂长在你身上的时候,这个角色才能生根开花,甚至是结果。”此次二轮排练只有两周时间,不算很长,但王宏伟能发现每一个演员身上的变化,“这轮演出我们力图让上一轮排练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这一次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表达和音乐的表达。随着大家在舞台上的磨合,这部戏会越来越好。”
对于饰演福建援宁干部陈金山的金郑建来说,要在满台的西北口音中,用闽普完成台词,难度可想而知。但相对于首轮演出,排练现场的金郑建驾驭起闽普可谓是驾轻就熟,将陈金山充满正义又颇具幽默的个性诠释得很到位。“陈金山就是全国许许多多扶贫干部中的一个缩影,在西北这个特定环境中,一口福建口音的陈金山很特别,方言也让这个人物更接近生活,真实自然。”金郑建说。
主创说
二轮演出调整不多但细节上更完善
歌剧《山海情》由孟卫东作曲、易茗编剧、王筱頔执导。本轮演出,指挥家张国勇执棒贵阳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携手王宏伟、马小明、龚爽、徐晶晶、金郑建等实力歌唱家与特邀宁夏花儿演员撒丽娜呈现。
相比于首轮演出,二轮演出没有大的调整,但在细节上会更加完善。导演王筱頔表示,“这轮演出会更加注重深入、细致的表达,包括节奏的把控,都会有精益求精的体现。这一轮演出应该会更加完善,在视觉、听觉各个方面都会更加紧凑。”
虽然没有参与第一轮演出,但是张国勇对歌剧《山海情》并不陌生,作为第二轮演出的指挥,他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课,“第一轮演出的录像我之前看过,这次二度回归,演员们的表演更加成熟。在音乐处理上又做了一些新的调整,力图更加充分、贴切地表现剧情内容。”
尽管舞台剧篇幅有限,但歌剧《山海情》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住电视剧原作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把原作中满腔热血的青年干部得福、灵秀倔强的农村姑娘水花、真诚智慧的援宁干部陈金山、有情有义的得宝、单纯善良的麦苗、憨厚质朴的喊水爹,都悉数搬上歌剧舞台。
对于演员的音乐表现,张国勇也有明确的要求,“在音乐上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作为第二轮的指挥,会要求他们在音乐中间能找到自己的个性定位,在演唱的技法上面也会有更加明确的说明。”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
统筹/满羿
《北京青年报》2023年2月21日第A08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