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中国制造中的青年力

发布时间:2023-03-02 14:58: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无人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火星车、步履式挖掘机……在第七届“中国制造日”活动现场,一项项来自中国制造的大国重器令人惊叹,乃至惊艳。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水利、能源等基础建设,开展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工程等项目。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大批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的青年在接续奋斗。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了制造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在重大的国家级项目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

  “新技术”,他们攻

  “什么是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在“中国制造日”活动现场,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代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科普团团长郑雪开启了一场 “人造太阳”的科普。

  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不管是裂变还是聚变,在反应过程当中都会释放大量的能量。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郑雪讲解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核聚变。

  郑雪介绍,核聚变具有燃料丰富、固有安全性高、环保等优点,科学家们认为核聚变是能够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能源。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终极能源,郑雪和团队研制出了基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期间,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的研发距离聚变点火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人造太阳的背后是一个年轻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郑雪说。

  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多年来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首先是人造太阳的心脏真空室,真空室是实现等离子体放电一个必要的条件,也是未来核聚变将发生的地方。

  郑雪团队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地形双曲面的全焊接式超高真空容器,它可以在运行当中抵抗住上百吨的电动力。

  最近,郑雪和团队又面临新的问题。“磁体系统中有一个膨胀螺栓,目前国内没有,只能从美国进口,单根造价高达1万美元,我们需要300根,这一项投资需要2000万人民币。”

  郑雪坚定地说:“这个问题再次抛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卡脖子”难题,他们破

  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王刚班班长王刚,是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在航空战线上工作20余年,现在是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

  王刚说:“2013年,在‘学罗阳 做先锋’的号召下,沈飞公司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成立。”

  王刚还记得,在公司成立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时,正是新机研制的关键阶段,这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他带领青年职工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组建队伍,投入到生产攻关中去。

  “我们全体队员不惧困难,敢打敢拼,时间紧我们就抢进度连夜干,难度大我们就深入实验反复摸索,最终我们完美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为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罗阳青年突击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突击队员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在科研攻关现场,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各型航空武器装备生产进程。

  王刚也在工作中逐渐担当重任。尤其是以王刚名字命名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科研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技术问题解决率达到100%,被大家称为“生产线上的120”。

  “硬骨头”,他们啃

  “要想经济更好,必须把硬科技的根基扎好。只有真正的‘硬科技’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也是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中国制造需要从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中科创星的米磊是中国制造日活动的“老朋友”,这次参会他仍执着地推介硬科技。

  2010年,米磊首次提出硬科技的概念。之所以取名为“硬科技”,是因为米磊是陕西人,陕西话“硬”这个词张扬又霸气,另外,他也深受刘慈欣小说中“硬科幻”的启发。

  “集成电路虽然是‘卡脖子’问题,但光芯片可能是下一个换道超车的重要机会,所以我们做了平台加基金的模式,支撑了很多半导体芯片公司。”2014年,米磊的中科创星在半导体领域投资了相当多的企业,孵化出众多光电半导体公司。这些公司迅速成长为高利润的硬科技公司。

  “做芯片、半导体设备,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销售额不够高,很少有人愿意等待它成长和蜕变。”米磊说,他愿意“啃”这块“硬骨头”。

  “新一轮科技革命需要新时代新青年,要承担起这代人的使命,去做更困难的事情,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做硬科技,啃硬骨头。”米磊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王璐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