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 上市物流企业积极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记者 王镜茹 施 露
自2014年启动“快递下乡”工程,又于2020年升级为“快递进村”工程并持续推进至今,国家邮政局“快递进村”工程实施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据最新数据,“快递进村”工程已累计建成990个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27.8万个村级快递服务站点,全国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
进入2023年,国家邮政局提出,今年将扎实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巩固“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成果,加强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推广交邮合作、邮快合作等共同配送模式,深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继续推进农村邮路汽车化,开展农村电商快递协同示范创建。
易观品牌零售行业中心分析师魏建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中国快递行业迈入存量竞争阶段,寻找新的增量市场成为关键,农村物流作为快递市场的新兴增量来源之一,完善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有助于快递企业不断强化末端网络广度和深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释放农村消费活力。长远看,这也为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共同富裕、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不仅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带动农业总产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36.8%。最为明显的是茶叶、荔枝、樱桃、海鲜等生鲜水果类农产品持续增多。
从部分上市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2022年,京东物流新疆产地智能供应链中心在喀什地区伽师县开仓运营,提升了西梅的分拣效率,填补了西梅果品分级空白,也与陕西武功仓串联,运输成本减少20%。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京东物流助农,始终立足于农业全产业链,有效推进全国超1000个产地产业带项目实现产销对接,更通过扎实的供应链布局、创新的数字技术能力、授人以渔的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形成优质农产品、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循环。“让好果子卖上了好价钱。”
顺丰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顺丰在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为每天“收一派一”的服务频次,未来顺丰将直接在县城甚至大的乡镇建设集散点,让快件距离农村更近,节省服务合作点在路上的时间,并进一步下沉自有资源,不断降低服务合作点的支线成本。同时还将在偏远地区采用邮快合作、交邮合作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
据了解,目前顺丰控股已经建成10万个乡村服务合作站点,其中60%至70%位于中西部地区,10%以上位于东北三省;截至2022年年底,顺丰控股服务合作点在乡镇提供了5亿次互寄服务,给3600万村民提供寄递服务,协助20万户农户出村,超4000种农产品直达消费者。
“目前,中通乡镇覆盖率超过94%,年发货超1000万件的金牌农产品有12个。2022年,中通在农村地区的揽投业务量超过80亿件,通过快递进村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中通将继续加大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助力激活城乡消费市场,提振消费信心。”中通快递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圆通快递内部人士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支持乡村振兴事业,公司已经在农村建设四万多家乡村驿站。圆通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农村地区,加快有效推动国内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及农村一级仓配处理中心、包裹分拨中心等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过去10年,中国快递从经济“黑马”成长为“骏马”,业务量从2013年的91亿件增长到2022年的1105亿件,数量增长超过20倍,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不过,仍有很多快递业务没有直通到乡镇,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的需求。在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岳含看来,末端利润微薄,成本高企,在政策红利驱使下,快递“进村容易、驻村难”现象的确经常出现,增强造血能力依旧是农村寄递物流建设必闯难关。
“解决快递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还须解决农产品上行,农村快递乱收费等问题。另外,如何将农村物流与供销体系融合才是下沉市场发展起来的关键。”一位上市物流企业管理层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此外,也有上市物流企业在最后一公里和融合农产品供销体系上下功夫。比如,德邦快递内部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德邦快递助力全国各区域农特产品运输,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还为偏远地区的快递物流到达提供了保障,进一步促进‘快递进村’,竭尽所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德邦快递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做针对性方案。把车开到地头接货,给农产品专属优惠价格,定制专属包装,开通绿色通道,农产品优先转运,从地头直接去机场上飞机,末端专属标识优先派送,制定严苛管控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安全送达。”
展望未来,上述中通快递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快递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作用更加突出,未来,快递通过加大“两进一出”(快递进村,进厂,出海),在国家乡村振兴,畅通双循环,促进共同富裕,建设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上都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