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消费券、激活夜经济 拉动消费迎来政策加持
3月11日上午10时,北京“京彩绿色消费券”正式发放。消费券刚刚上线半小时左右,京东App上显示,额度最大的满6000可用600、满4000可用400、满3000可用300的消费券已抢光。一位消费者说,“昨天就上了闹钟,想换个双开门的冰箱,孩子放假了还想去旅游,要买个单反相机。”在线上,消费券抢得热火朝天,在线下,消费场景客流熙来攘往。在前门大街,可以着罗裳、贴花黄的沉浸式体验餐厅宫宴一位难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简述工作重点时,首先提到的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并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等多项拉动消费的举措。
发放消费券、激活夜经济、政策吸引首店入驻……实际上从去年底,政策层面的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强心针”就开始为激活消费力不断注入新动能,让2023年的这个春天更显“暖意融融”。而更令企业和消费者惊喜的是,这样的活力并不是短暂的“烈火烹油”般的报复性消费,而是持续的消费增长潜力。有了一系列“前策”,也必将带来“后劲”十足。
消费券持续点燃“烟火气”
从3月11日到31日,每天上午10时起,北京面向在京消费者发放首批京彩绿色消费券,线上线下均可使用。消费者可根据个性化的需求,选择消费券叠加参与企业其他优惠共同使用。同时,参与企业推出以旧换新等活动,对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视等指定商品进行换新优惠。
对于汽车消费这一重要拉动内需的消费主力,北京昌平消费季也发放了2023年第一期1000万元汽车消费券。北京顺义区发放的800万元汽车消费券,也意在通过发挥消费券撬动作用,带动顺义汽车市场持续回暖,推动汽车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除了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更多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消费季、消费节也从去年底开始接踵而至,与餐饮购物相关的消费券、红包也频频“掉落”。
今年2月26日,北京市西城区开展了一系列“云逛西城好物荟”探店直播,西单大悦城作为主场,菜百、汉光百货、内联升、清华池等西城名店作为分会场同步直播、联动,组织开展4个板块、28个系列、400余场主题活动,内容覆盖老字号创新发展、沉浸式云逛直播、精致美食盛宴、经典名品特卖,还有品质生活、文化消费、数字消费等丰富的内容。“浪漫春光欣动西城”“缤纷仲夏时尚西城”“魅力金秋美好西城”“京彩暖冬钜惠西城”4个板块活动贯穿全年,将统筹千万资金投放消费券。
北京石景山区也送出了“真金白银”的餐饮消费券。自1月13日,石景山区在美团、大众点评App开始“京彩·新年礼遇餐饮消费券”发放,覆盖区内大部分餐饮门店,不仅有堂食消费券,还包括外卖,截至2月28日,总计分9轮投放。根据领域消费特点和刺激消费需要,设置15元-90元不等面额,实施消费满额抵扣。
据美团的数据显示,去年7月18日北京餐饮消费券正式发放,领券后首个下单用户仅花费44秒。而在餐饮堂食消费券上线后两个小时,该平台到店堂食套餐、代金券等订单量环比前一周增长超83%。
在新京报日前发起的《消费信心调查》问卷中,家电家居等生活类商品、餐饮类商品是受访对象过去三个月家庭消费的两大主力。超六成受访对象认为,政府发放消费券,商家、平台等推出各种优惠能够有效推动消费。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研究数据来看,消费券如果在没有任何使用限制的情况下,对于消费的撬动最高能达到8至10倍。即使在使用上有所限制,撬动的效果也可以达到4至6倍。“消费券的发放对于促进消费的效果是非常直接的。北京市以及其他地方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消费季联动“京津冀”
今年2月28日,“2023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活动开启,“2023北京消费季”也正式启动。从3月持续到12月,通过京津冀携手、商旅文体科融合互动、全市各区及特色商圈同频联动等方式,开展6大板块、25项全市性标志活动。截至目前,“2023北京消费季”已汇集近千项企业促消费活动、上万家门店商户参与,涉及商超、餐饮、电商、文旅、汽车、休闲、医药等多个领域。
今年的北京消费季以2月28日启动活动作为起点,以2023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榜单评选活动作为收官点,全年开展全球首发节、国潮京品节等25项全市性标志活动。活动包括了“国潮京品节”和“寻找原汁原味老字号”活动,“玩转京城美食”系列活动,“2023春歌京点小吃文化节”“第七届中国京菜美食文化节”“百味千店妙中轴”“2023消夏啤酒美食节”“第十三届中国供应链大会预制菜展销会”“北京餐饮品牌大会”“全球美食IN北京/国际美食荟”“2023第四届京津冀火锅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餐饮促消费活动。还将开展“2023北京直播电商购物节”促销活动,助力更多企业应用“直播+”进一步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好货。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北京消费季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扩大消费,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鼓励企业创新开展“2023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的通知,针对开展促消费活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线下零售企业、餐饮企业等给予资金支持,最高支持标准200万元。
针对城市商业综合体,通知明确,当季度促消费投入金额(含场地搭建、设备租赁、宣传推广、发券让利等)不低于100万元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根据当季度促消费投入金额,当季度整体销售额(含自营、联营和租赁商户)同比增量、增速及申报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分三档,第一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50万元;第二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30万元;第三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20万元。
线下零售企业方面,对当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幅不低于6%,且当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量超过100万元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分为增量支持和一次性支持。增量支持是根据企业当季度促消费投入金额,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量、增速及申报情况,综合评定分为四档,第一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200万元;第二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100万元;第三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50万元;第四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30万元。一次性支持是指对以外埠企业分公司形式在京运营1年以上、变更为在京独立法人企业实际运营、年度商品零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根据年综合评定分为四档,支持资金从4万元-50万元不等。
餐饮企业方面,对当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幅不低于12%,且当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量超过50万元的餐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根据企业当季度促消费投入金额,营业额同比增量、增速及申报情况,综合评定分为四档,第一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100万元;第二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50万元;第三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30万元;第四档每家最高支持标准为20万元。
“真金白银”扶持首店
3月7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关于发布2023年度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首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提到,对在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2021年11月1日(含)以后在京新开设国内外品牌亚洲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北京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店面装修(含装修设计费、设备购置及配套硬件设施建设)、已支出的房租(不超过12个月)之和超过50万元,业绩稳定且具有良好成长性,给予资金支持。
其中,零售企业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最高50%,亚洲首店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中国(内地)首店最高给予200万元支持,北京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最高给予100万元支持;餐饮企业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最高20%,最高给予50万元支持。
自2015年被提出后,“首店经济”已成为各地提升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举措。“首店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支持。此前,深圳曾发布相关措施,多次提到要加快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圳新开设首店最高给予100万元补助。北京方面则指出要提升国内品牌零售首店投资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按照项目核定实际投资总额的20%给予支持,提升至50%。除此以外,成都、长沙、杭州、合肥、南京、沈阳、苏州等城市均从政策层面鼓励推动首店经济的发展。“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为“首店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提供支撑,多地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2月21日,在2023北京商业品牌大会暨2022年度(第十八届)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揭晓活动上,北京市商务局局长丁勇表示,在首店政策引领下,过去四年来,各大商圈落地的品牌首店达2774家,北京老字号总数扩大到了223家。今年,北京将继续实施首店3.0版的政策,争取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800家左右。深耕细作京菜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
夜经济搅热城市消费“新蓝海”
作为文旅融合发展和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文化活动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着力开发的新增长点。夜间活动是拉动城市内需的重要抓手,丰富的夜间文化活动能打造城市形象、服务民生。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95后”年轻人是夜间消费的主力人群。夜间消费集合了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2021年12月,“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正式发布,在2020年的基础上又结合新业态发展情况,增设了夜间经济的板块。2021年底,北京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2022年7月15日,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夜经济3.0版政策”),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列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指定了责任单位。一批“夜京城”消费打卡地名单首次出炉。这份名单中,包括7个特色消费地标,如前门-大栅栏、工体-三里屯、国贸-CBD;24个融合消费打卡地,如簋街、北京华贸天地、望京小街、朝阳大悦城;14个品质消费生活圈,如常营、五道口、天宫院等。
方案提出,北京“夜间文化消费”突出动静结合,包括打造夜场展览、夜读、“博物馆奇妙夜”“夜京城戏折子”等夜间演出剧目,引导和支持剧院、剧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书店等主体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北京“夜间消费”的科技感指的是运用光影数字技术升级智慧配套设施,营造炫彩沉浸的户外场景环境,将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科技和城市美学结合起来。在“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方面,将加快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视情况延长营业时间,激发社区商业活力。
北京商业消费空间全面升级
2023年初始,包括DT51在内的多家新商场亮相北京,成为人们春节消费的新去处。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北京将有近20家新商场亮相,其中包括“体育+商业”模式的中体运动方城、面向年轻群体的北京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超30万平方米的体量创新改造项目五棵松万达广场等。
就在去年年底,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商务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专项规划》提出,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共融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示范城市。全市规划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29个城市消费中心、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和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
规划提出,北京商业消费空间的总体布局为“4+29+84+N”。规划打造四片国际消费体验区,以国际交往功能突出、传统文化魅力鲜明的城市消费中心为依托,联动辐射周边地区活力消费圈,整体塑造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四片国际消费体验区。打造29个城市消费中心,其中更新提升型17个,包括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新增培育型12个,包括西北旺、丽泽等。重点打造多元复合的公共活力中心,紧抓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资源特色,塑造新消费、新业态的多元消费场景。
构建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其中更新提升型37个,包括崇文门、东直门等;新增培育型47个,包括金锣湾、马连道等。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精准画像客流人群。围绕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创意、自然景观资源,引领商业消费集聚区特色发展,重点结合新市镇等重要节点,带动地区活力提升。
同时,结合街道、社区,建设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重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型和品质提升型需求,重点塑造社群邻里交往空间,引导商业消费发展重心向社区转移,打通商业消费空间布局的“最后300米”。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北京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些许短板,其中就包括社区商业在品质上还有提升空间。
他认为,第一,社区商业不应该只是为老年人买菜服务,还应该用智能化的技术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第二,社区商业应该有温度有烟火气,不是冷冰冰的,“它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中心,很多人到这里不仅仅是购物消费,更多的功能是生活的第三空间。”第三,可以采用共享化的创新商业模式,“社区资源比较稀缺,同时,消费者对很多服务有需求但消费频次并不会很高。如果资源能共享,就可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行性更强。”第四,需要有更好的营商环境的支持。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保障升级,让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 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巡礼
- 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信心满怀奋进新征程
- 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 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 阔步新征程 为全球发展注入信心与力量——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
- “英雄之城”武汉向全球邀约:今朝“春”更美
- 新华社社评: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 人民日报社论:踔厉奋发新征程 勇毅前行向复兴——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 (两会受权发布)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 (两会受权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