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全国两会精神看落实丨重庆: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重庆4月10日电 题:重庆: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周闻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重庆不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面和影响力,对内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对外衔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物流网络加快向全球拓展——
4月3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在忙碌中度过——上午研讨铁海联运“一单制”和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部分区县商务局对接工作,中午与相关地区洽谈开行班列事务,下午研究来宾考察点布置工作,晚上修改完善陆海新通道建设相关材料。
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
“我们正在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求积极开展下一步工作。”刘玮说,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下一步将努力把物流网络拓展到更多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货物品类和运量。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重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3月27日,重庆举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大会,强调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
3月30日,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的决定,从强化立法保障、强化监督促进等5个方面规定了高质量助推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周少政说,今年至2026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将选择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任务中的1至2项听取工作报告,选择一批相关议案建议,开展重点督办、专项检查,推动议案建议转化为制度措施和工作成效。
带动西部地区开放发展——
全国两会后,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马不停蹄回到工作岗位,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集团员工和重庆市民营企业界人士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对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张兴海表示,赛力斯集团将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重庆造”新能源汽车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月22日,数十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重庆果园港鱼嘴站驶出,最终将销往欧洲,将有效节约运输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宁夏枸杞原浆和红酒、新疆坚果、广西螺蛳粉、贵州茶叶等沿线省区市的特色商品,也正沿着快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走向世界。
“这些特色产品曾因物流难题‘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有的产品已成为当地新的外贸增长点。”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渝培说,将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贸易服务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在通道沿线省区市加大挖掘力度,推动西部地区更多特色商品走出国门。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新机遇——
一颗泰国龙眼从果园里完成采摘,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联运班列,10天之内就能摆上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商超柜台,最大程度保障了果品的新鲜度。
“近日我们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国际班列进口泰国龙眼38标箱,全程运输时间仅需9天,比传统线路节约5天,成本节约30%以上。”重庆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邓浩吉说,公司已在泰国、越南等国家运营16个产地工厂,下一步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在重庆打造西部地区水果集散分拨中心,进一步拓展东盟国家市场。
不只是东南亚水果,泰国糯米、老挝啤酒、越南巴沙鱼等特色产品,也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快捷地进入中国市场,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市场红利。
“‘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重庆海关关长谢斌表示,海关将不断优化监管举措,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推进海关国际合作,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农食产品通关“绿色通道”,提高跨境贸易通关和金融服务水平,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在全国两会精神指引下,我们将不断强化运营组织能力建设,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内畅外联的多式联运体系,深化制度集成创新改革,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刘玮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