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发布时间:2023-05-05 11:09:00来源: 北京青年报

  川大三星堆考古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34岁“坑长”:三星堆是很长远的事儿

  日前,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名列其中,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也是四川省唯一荣获此奖的青年集体。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四川大学了解到,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之前,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已经在祭祀区的5、6、7号坑累计工作近30个月、7000多小时。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有金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大发现。

  团队中90后占比超75%

  在三星堆一线的挖掘现场,随处可见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川大考古队中,参加挖掘工作的川大学生,多为硕、博在读学生,从带队老师到学生都有着90后的身影,团队中90后占比75%以上。

  自进驻以来,“早8晚6,7天不休”是川大考古队的常态,时常要通过加班来“给文物争取时间”。每周也会组织多场例会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更新发掘方式。发掘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不仅需要对重复的内容保持耐心细致,还需要忍得住酸痛、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累!但是驻地门口那家兔头真好吃。”年轻的队员们也善于“苦中作乐”。哪怕是身着闷热的防护服,他们都能找到全新视角来自我安慰,“这次在工地上穿防护服也省去了洗衣服”。同样是考古文博学院研二学生的赵春玲笑言。与其他考古方向的同学不同,她的研究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在真正来到现场后,她找寻到了热爱。

  在发掘现场,年轻人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蓬勃朝气,还展现了对个性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能够运用各种“黑科技”,亦能够打破传统,将欢声笑语融入在艰辛的考古日程中。

  科技助力考古挖掘和研究

  34岁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是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现场领队,被戏称为5、6、7号坑的“坑长”。对挖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黎海超都了然于胸。

  受聘川大后,黎海超推动成立了文物分析实验室,让科技助力考古,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和视角。他说,“我们有考古学科的背景,具有文科的‘根’,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把科技当作工具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贴切地解决考古学人所关心的问题。”

  黎海超的团队主要负责的三座坑各具特点,其中5、6号坑遗物关系复杂、迹象特殊,现场难以获得良好的发掘效果。团队对两坑进行了整体切割,转移到室内更优的环境中,用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清理。这样原本只能从一个视角进行挖掘观察的遗迹,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设备固定翻转180°进行反向清理,最大程度地提高发掘水准。在室内还可以使用工业CT等大型设备进行扫描,预知文物的埋藏情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发掘方案。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三星堆的铜器都产自本地。但考古队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溯源测试,分析铜器的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发现产地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原料、技术、设计风格汇聚在三星堆,展示出三千年前超乎想象的密切交流网。

  不仅如此,通过对各类文物系统的科技分析,团队尝试复原三星堆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之间资源、文化技术的联系,打破三星堆闭塞的刻板印象,展示区域间资源的往来流通,建立起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代商贸与文化网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文化。

  将今后研究规划转向三星堆

  谈到获奖感受,黎海超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川大,还属于共同奋战在三星堆遗址的兄弟单位,属于默默奉献的中国考古人。”

  从校内到研究所,再到公众讲坛;从央视新闻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从微博热搜到B站纪录片,这个以90后为主的团队关于三星堆的科普讲座已经在线上线下开设了数十场,三星堆博物馆超过400万人关注,网友自发仿制三星堆金杖出圈,考古专业报名人数大增。每一项成绩与改变,都是考古人努力的见证,黎海超说,“考古,要去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走向社会。”

  发掘与研究的辛苦与艰难不言而喻,但黎海超从未后悔过曾经的决定,甚至将今后二十年的研究规划都转向了三星堆。

  7号坑龟背形网格状器的出土、象牙的完整挖掘与保护、溯源工作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似乎都在昭示着三星堆研究的光明未来。黎海超说,“我们把三星堆发掘和研究当成毕生的事业,现在我来负责。我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但下一辈还要接着去做,这是很长远的事儿。”

  在他看来,某种意义上,考古与历史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源头,只有真正将古代具体发生的历史解释清楚,才能为大家呈现往日辉煌。考古,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初的好奇心,更是一种需要承担的家国民族责任。

  内存

  自1960年川大考古教研室成立开始,川大考古人躬耕田野一甲子,参与了三星堆、金沙、李家坝等一批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现。如今,川大考古人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以新发现三星堆祭祀区5、6、7号坑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田野考古工作。在这些文物发现成就背后,是代代川大考古人点点滴滴的奉献和坚持,黎海超知道,现在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一代代考古人继承、延续。(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王天琪 统筹/孙慧丽)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