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发帖无回应,老爸愤而退了家庭群

发布时间:2023-05-09 15:45:00来源: 扬子晚报

  “我爸是一个爱分享的老头,平时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发到家族群里,我会给他捧场,但家族群里的其他亲戚对他发的内容几乎不作回应。于是,在这普通的一天,他义无反顾地官宣退出家族群!”近日,网友分享父亲的“退群事件”,#因分享无人回应爸爸退了家庭群#冲上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如何帮助“玻璃心”的老爸走出“社交回避”,来听听心理专家的建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亲人群发帖无人回应,爸爸退群是“玻璃心”吗?

  许多网友的父母都会在朋友圈和家族群分享自己看的小视频、养生帖等等,还有父母会直接微信分享给孩子,有网友对此吐槽过,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此次冲上热搜的微博中,网友晒出父亲在退群前分享的内容——喝28年高粱酒图片,结果除了女儿的一个点赞之外,其他人均无回应。于是父亲愤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宣布退群:“一个亲人群是分享喜怒忧愁善感的小团体,没人关注点赞沟通,这个群没有存在的意义,不好意思我先退出了,你们吉祥安康。”

  该网友表示,父亲是一个爱分享的人。平时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内容,都会第一时间发到家族群里,自己会给爸爸捧场,但家族群里的其他亲戚对他发的内容几乎不作回应。这次爸爸义无反顾地官宣退出家族群,决定更加优雅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或许他的做法有些偏激不近人情,但仔细想想,有些事情不自己下定决心放弃,那么对自己的生活反而有困扰。学会亲情断舍离,是摆脱内耗,迈向幸福生活的一大步。”

  也有网友晒出“同款退群爸爸”:“我爸已经两进两出,爱秀又玻璃心,没办法,他开心就好!” 还有网友说,“即使没有人回应,我舅舅一年365天坚持在群里分享,我觉得他很酷,内心够强大。”

  分析家族里不回应的原因,有网友表示,父母分享的不少都是低水平营销号发的内容,小辈们自然没有兴趣去讨论,常常选择集体无视。也有不少网友对这位爸爸的心情共情,“我也经历过,群里他们发没人回,我都会去回一下,但到我发就没人理。”也有人对爸爸的玻璃心不理解。“早上一睁眼就是公司群里各种消息,焦头烂额应付工作已经很头疼了,还有各种其他群要应酬。终于要休息了,家人群远房亲戚因为你没给他在群里分享的‘紧急曝光!趁没删赶紧看,大米是塑料做的’捧场而退群。”也有人表示工作忙其实是借口,“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愿意看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关注你敷衍你。”

  “旁观者效应”与“社交忽视”了解一下

  对此,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思政高级讲师韩宁认为,在群里进行分享是不同年龄群体网友都会面临的网络社交。其实老爸不用太玻璃心,群里社交有不少微妙之处。比如群成员有一种心理学上所说的“旁观者效应”。“也就是说,这些群成员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回复,那回复的责任就被分化了,在这种分化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观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观望者不会回复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打扫卫生的时候,人越多,效率越低,人越少效率越高。一件事情,如果越简单,参与的人越多,往往会被拖很久,这也是典型的旁观者效应。

  另外,群成员因为互相之间比较熟悉,也可能会出现“社交忽视”。“这种社交忽视可能是有意或无意的,也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在一个群中,不去回应,不去评论,不去关注,这就是典型的社交忽视。”韩宁说,在家庭群中出现社交忽视,其主要原因是成员之间都很熟悉,觉得不回复,没有什么大影响,不会带来负面结果。当然,这里面也有社交焦虑,群成员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人的分享,因此选择避免,也怕回复后而产生不间断回复。

  还有一种情况是,若群成员分享的内容是表达炫耀或者是夸耀,那么这个时候家庭成员选择忽视是因为不想去攀比,或者觉得没有意义,反而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这种感觉就像你考了99分,你的同桌却向你炫耀,他考了100分,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有极度不适,考99分的愉悦心情瞬间就没了,于是你选择了忽略他,这也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正常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韩宁分析说,微妙之处在于,“这种表现往往在越亲近的人身上越容易产生,因为彼此之间是有利益关系的,这里的利益关系是,家庭社群中的地位关系,你的行为很可能是在争夺家庭社群中的地位,因此忽略可能是有意而为的。”

  爸爸因受挫而退群,如何走出“社交回避”?

  这位爸爸选择退群,心理变化往往是沮丧感产生后情绪受挫,最后选择社交回避。“当退群者满怀希望地将个人信息分享在群里,是希望得到群成员的认同、赞赏以及跟自己一起进行探讨,最终认可他的观点,其动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希望他人能够与自己的三观一致。当没有人回应时,他感到沮丧失落,认为自己没有被认可和接受,这就像中午到了吃饭点,你喊同事们一起去吃饭,但是没有人回应你,所有人都在低头忙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感觉特别难受,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受挫。”韩宁说,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尴尬,又或者认为自己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选择退出,离开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社交回避”。家人群不仅仅是一个互通有无的通讯工具,也不只是谁家有了事,在群里吆喝通知一声,除了信息功能,它还承载着情感功能。亲人之间,孩子对于父母长辈,还是要多关心。

  韩宁也建议,如果发现有人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可以尝试回应一下,表示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这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氛围。

  另外,也有一些分享技巧。“不要什么事情都分享在家庭群里,在这里面是有利益关系的,即家庭社群地位利益。可以和家庭成员私下沟通,表达自己感受和需求,这也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此外,要培养积极的社交心态,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学会包容和乐观的社交心态,这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尝试走出去,多参加一些线下的社交活动,加入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在社交平台上搭建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也有助于我们扩大社交和提高社交支持度。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