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王安忆与陈思和对话 莫言:写城市或农村最终是写人性
中新网上海5月18日电(陈静 胡慧中)当莫言、王安忆与陈思和三位多年好友,同台共话,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两位当代文学作家与一位文学评论家,怎样看待并对谈文学与舞台?
17日晚间,在复旦大学相辉堂舞台上,以小说蜚声国际的莫言自称“话剧发烧友”:“我希望将来人们说我是一个剧作家。这样的话,我就跟余华和苏童这两个小说家区别开来了。”据悉,2019年,莫言曾和作家余华、苏童一起参观莎士比亚旧居。站在莎士比亚的塑像前,莫言立下誓言:“我用我的后半生,要完成一个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变”。
其实,莫言对戏剧钟情已久,他整个创作生涯的起点,是一部未发表的六幕话剧《离婚》,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二十年后,莫言对话剧的热情依旧,创作了《霸王别姬》和《我们的荆轲》两部历史题材的话剧剧本,演出叫好又叫座。
莫言认为,一个小说家应该也是一个剧作家,老舍、萨特等都兼顾小说与戏剧的创作;同时,每一部好的小说里面,实际上都包含着一部甚至几部话剧。“戏剧,尤其是话剧,我认为是我们中国作家的一个必修课;我也认为,我们中国作家要改行写话剧,实际上是‘当行本色’。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小说里面,看家本领是白描,用对话把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这是值得发扬的传统。”
“我觉得作为一个剧作家,坐在舞台下面,看着自己的剧本,在舞台上被演员演绎,这种感觉还是挺幸福的。”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莫言从话剧中尝到了甜头,近年来创作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高粱酒》等,他融入茂腔等戏曲元素的小说《檀香刑》也被改编为歌剧。
“我写剧本,其实是受了莫言的鼓励。”同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坦言,2001年,在前往瑞典的路途中,王安忆一直听莫言讲话剧《我们的荆轲》的故事,对写话剧跃跃欲试。“莫言都在写了,我还不能写吗?”她笑着说。
不过,迄今为止,王安忆还没有写过原创的剧本。她说:“话剧跟小说不一样,写小说可以藏着掖着,让读者有趣回味。我们这个戏台上的东西,要立刻让观众有反应,不要怕夸张。”
当晚,莫言透露,将于5月底或6月初出版的新书《鳄鱼》,也是一部话剧剧本。这部话剧打破了现实主义话剧的传统,将梦幻的乃至魔幻的一些因素融合进去,具有现代意识。莫言说,14年前,他就开始构思这一剧本,并介绍:“《鳄鱼》这个题材本身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我觉得我处理的分寸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确。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是,它看起来是一个反腐败题材的戏剧,但是我想它的根本还在于写人。我塑造的是一个复杂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看了莫言的最新剧本《鳄鱼》,王安忆产生好奇:“莫言,你怎样处理舞台上有‘鳄鱼’这样的动物?”莫言回答说,一种是用假的鳄鱼:“电子鳄鱼”,另一种则是由演员扮演鳄鱼。王安忆赞成由演员扮演,就像英国话剧《战马》,“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由一种材质换成另一种材质。”“建议最后一场由人扮,因为鳄鱼说话了。”同台的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笑着加入讨论。
当晚,三位大家妙语连连,全场气氛轻松愉悦。王安忆评价莫言的作品中有“生物链”,他的世界里有好多动物,比如:鳄鱼、蛙、牛、狗。“做梦经常梦到以前放过的牛。”对此,莫言笑谈,在生活中有很多与动物相处的例子,便将这些生活经验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像是民间传说也与动物有关。“农业社会、农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在莫言看来:“在中国,最勤奋的女作家是王安忆。”他透露,王安忆书桌很小。
陈思和认为,莫言和王安忆两人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莫言以前的作品多写乡村,这次写了城市生活环境中的作品;王安忆成长于城市,主要的作品场景在上海、在城市,写到乡村就格外出色。“对理论来说,这一些相反的生活经验在创作当中是怎么形成的?”陈思和提问。
“写城市也好,农村也好,最终是落实到写人性。如果你对人性不了解,写什么都写不好。”莫言坦言,“只有了解了某一个群体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才可以写得深入透彻。其实现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了。”
“写你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东西。”莫言建议,锤炼语言,挖掘人物的特殊性,结合自己最强烈的、最真切的感受,不要管乡村和城市,想往哪里写就往哪里写。这是莫言对年轻学子的建议。
当被问及《鳄鱼》出版之后的写作计划,莫言透露,他会着手创作另一部话剧:“关于一个高密老乡的故事”。高密东北乡是莫言生命的摇篮、精神的寄托,也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他早已在诸多作品中将溢满深情的文字植根于高密这片热土。“不过,我的创作计划经常会变。”
回顾40多年的文学创作,莫言对记者坦言,有过多次被退稿、拒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对文学的热爱,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让莫言一路坚持下来,笔耕不辍。“关于文学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止,写作的任务也会愈加艰巨。因为随着一个作家年龄的增长和作品的增加,创作的难度也成为一种越来越艰巨的挑战。”莫言坦言,“总之,我还是要继续努力。”
谈到中国的大学生群体,莫言认为,总体来看,我们的大学生还是充满活力,一代人比一代人掌握的学习技能更加成熟,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立体。“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未来是青年的,中国的未来是青年的,地球的未来也是青年的。”(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