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赤子”李能阳一辈子只干植树一件事:“我老了,但山常青”
翻开李能阳的工作日志,上面写着:“今天巡护山林,没有发现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也没有发现闲杂人员进山,更没有发现林区有烟和火情。”每天巡山回到办公室,他都要认真填写巡山日志,一年365天,一天不落。30多本厚厚的巡山日志堆起来足足1米多高。
一只旧手电、一双胶底帆布鞋、一支拐杖、一把镰刀、一个水壶,李能阳迈着一深一浅的步伐,开始了新一天的巡山工作。林间小径,落叶满地,一路沙沙作响。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苍翠山林间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林场本没有路,全靠一把镰刀一刀一刀把路砍出来。”经年累月,李能阳和职工硬是靠双脚踏出一条条护林路来,“林子太大了,半个月才能巡完一圈。”
李能阳老实憨厚,平时话很少,但到了林子里,他却成了话痨,这片林子,他能讲出许多背后的故事。“这里有石柱山、凌云峰、一线天……有古树、迎客松、珙桐、红豆杉……”从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儿有什么树,哪棵树多少岁,林子里有什么鸟,他都如数家珍。
巡山的路,大多是泥巴路、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最险的地方只能贴着山壁走,最窄的地方两只脚不能并立。可李能阳一走就是30年,一年得走坏两双鞋,一双宽大的脚掌上布满厚厚的老茧。爬山脊、越溪谷,夏天大汗淋漓,马蜂、蚊子追着人叮;冬天衣服被汗透再被风吹干,又湿又冷。
巡山,并不是走马观花,除了防盗伐盗猎、排除火灾隐患,他还经常观察树的长势情况。去年9月,李能阳通过连续数月的细致观察,发现一棵古厚朴树落叶频繁,枯死枝条日益增多,他急忙向林业站汇报,并邀请专家实地考察。林业专家通过诊断,发现是树冠水分蒸腾量过大,导致树体内缺水。为减少树冠蒸腾量,专家对树冠进行了重度修剪。复壮方案实施中,他坚持每天到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手换土、施肥、浇水、挂输液袋、刷药防腐、喷注复壮素。最终,这棵树长出新枝叶,重焕生机。
“别以为林业工作只有体力上的苦和累,要管好这大一片林子还得有智慧!”林场职工周桃生说,李能阳很好学,白天巡山,晚上看书和林业杂志。凭着一股钻劲,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植树造林、巡山护林、育苗、中药材种植甚至园林工程,他样样精通。
2021年,林场营造园林绿化景观,在移植大树时,有个职工不考虑树种的根幅,挖掘树窝时没有相应加宽加深,李能阳发现后,当即责令返工。他不仅严厉地批评了职工,还扛起锄头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窝子,用卷尺进行测量。“李场长平时很爱护我们,但在植树上要求严格,我们可不敢打马虎眼。”林场职工李安俊说。
今年是李能阳该退休的年份,他仍不离林场半步。他常说:“一辈子只干植树一件事,很多人为我感到不值,但我从不后悔。我老了,但山常青。”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研学市场乱象调查:动辄数万元,有的还不如旅游团
- “青创贷”来了 应届毕业生最高可贷20万元
- 统稳“耕”基 融出“丰”景 应城市聚力打造“升级版”高标准农田
- 江铁联运,一票直达—— 荆沙铁路货运量 实现六连增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传承好塞罕坝精神 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 襄阳“瞪羚” 奋力奔跑:高新区93家瞪羚企业去年合计完成研发投入4.5亿元,同比增长31.7%
- 邓兰舟驾驶“民主早班车”义务服务山里人报道在专家学者中引发热议—— “一个中国式民主基层创新实践的鲜活案例”
- 【地评线】东湖评论: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 【地评线】东湖评论:“村BA”走向全国,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 【楚天评】东湖评论:科技赋能“甜蜜”产业,农民增收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