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权威发布)
6月29日至7月2日,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湖南长沙举办,主题为“共谋发展、共享未来”,这是今年中国同非洲国家在经贸领域最重要的交流活动之一。6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多项成果集中发布
“中非经贸博览会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机制、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对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表示。
“本届博览会上,贝宁、刚果(金)、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利亚、赞比亚等8个非洲国家担任主宾国,山东省、湖北省担任主题省。”湖南省副省长周海兵介绍,截至目前,已有53个建交非洲国家、8个国际组织、30个国内省份和1500多家中央企业、商协会、金融机构报名参会。
会期内将举办各类活动近40场。特别是首次聚焦中医药合作、质量基础设施、妇女交流、职业教育等领域安排论坛和研讨会,首次围绕特色轻工产品和纺织服装举办贸易洽谈会,更加契合非洲需求。
展览展示方面,主展馆设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共“六馆一区”,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将集中展示非洲的红酒、咖啡、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以及中国的工程机械、医疗器械、日用百货、农机设备等。分展馆设在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主要依托博览会常设展馆,打造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本届博览会的参展商超1350家,比上届增长了55%,预计到会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达8000人,观展人次将突破10万。
目前,大会已征集到拟签约和对接的合作项目156个,金额超100亿美元。
合作成果丰硕,互惠互利韧性足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10周年。10年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非贸易总额累计超2万亿美元,中国始终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企业在非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超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累计超300亿美元,已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约9000人次,提供研修培训名额超过10万个,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相继建成。
今年1至4月,中国对非新增直接投资达到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充分展现了中国和非洲之间经贸合作的韧性和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的信心。
合作领域更趋多元。中非经贸合作领域由传统的贸易、工程建设向数字、绿色、航空航天、金融等新兴领域不断延伸。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非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媒体娱乐等行业迅速发展。中国已与非洲27国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成功为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国建造、发射通信气象卫星。
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国已与52个非洲国家及非盟委员会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在贸易畅通、投资合作、产能合作、电子商务等领域,共同设立多个专项工作组。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自贸区秘书处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深入开展中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政策交流与经验分享。
共同实施“九项工程”,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九项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对非洲务实合作的主线和中非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李飞表示,商务部对此高度重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分工方案,指导地方积极参与,按照“一国一策”原则,抓好落实工作。
在卫生健康工程项下,中国新冠疫苗率先惠及非洲国家,并且在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开展本地化生产合作。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已竣工并完成对外验收,中国在非医疗队诊疗患者超过146万人次。
在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积极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已经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推动非洲44个国家实施数百个社会责任项目。
在贸易促进工程项下,非洲11国16项农产品在“绿色通道”项下获得输华准入,21个非洲国家已经享受98%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贸易融资额度稳步落实,为支持非洲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投资驱动工程项下,中国新增对非洲直接投资超过50亿美元,中方已向非洲金融机构提供超过40亿美元授信额度,中非民间投资促进平台、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正式设立。
在数字创新工程项下,中国已经启动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筹建相关工作,第一届中非北斗合作论坛、首届中非创新合作大会成功举办。
在绿色发展工程项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中心正式挂牌,中非绿色创新计划启动,中国企业承建的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进展顺利。
在能力建设工程项下,“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持续推进,国内7省份14所职业院校与非洲11国13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结成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中国在非洲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为所在国创造近30万个工作岗位。
此外,中非在人文交流、和平安全方面合作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