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学习丨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扎根于中国实际的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
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牢牢把握好“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方向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政治水平,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
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旗帜,在坚持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创新发展内在机理,以及中国化规律进行的深刻总结。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踏上新征程,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面对这些时代课题,需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
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彼此呼应、相互贯通,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扎根于中国实际的土壤。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回顾百年党史,“两个结合”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朱熹园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苏祠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莫高窟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广袤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着眼于历史的中国,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一思想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推动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新貌、焕发出青春。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是秉持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最初接受并传承发展至今,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发展。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就在于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鲜活的当代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辉煌篇章。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实践。
及时根据新的形势和环境,不断探索新规律、总结新经验,确保我们党的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不离开理论创新,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果。珍惜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史为鉴、埋头苦干、开创未来。
完整、准确、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以之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凝心铸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
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科学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建立在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面向未来,必须坚持运用好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丰富和发展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丨禇凡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3年第27期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