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数字底座 城市更加智慧
上海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应用成果加速落地
夯实数字底座 城市更加智慧
核心阅读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便利市民生活,建设数字底座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技术赋能和平台服务,科技助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安全管理新机制……如今,在上海,一批批与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加速落地,让城市更智慧。
在家中安装红外、水表检测、电流检测、烟感、门禁和紧急按钮的“智慧六件套”,如果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48小时没有进出大门记录等,装置便会发出预警,方便街道或居委会相关人员第一时间了解独居老人的情况;
治理共享单车停放问题,无须安排专人巡查,市民用手机拍下照片上传,系统可快速识别问题种类、自动通知对应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
上海有2500万常住人口,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31公里,工作日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城市运行和交通承载着巨大压力。在上海,一批批与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加速落地,便利市民生活,让城市更智慧。
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
上海正把超大城市作为一个系统的生命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推动城市运行管理创新。
在南京路,以历史建筑南京大楼为范例,围绕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接入多维数据,探索了一种实时动态的数字孪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这是在上海市“一网统管”的平台上,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的城市运行最小管理单元。它对大楼和周边进行了超精细建模和视觉还原,并接入多维动态数据。未来上海将把这种创新模式,从一栋楼扩展到一条街、一个区、一座城。
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重要的景观道。每逢重大节假日,都会有大量市民、游客前来购物、游览,大客流量产生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因此,整个步行街的客流管控颇为重要。在黄浦区城运中心大厅的大屏上,一个个城市运行的数据飞快滚动。
“当步行街客流达到中高风险等级时,区城运中心会立即发布大客流预警,通过区城运平台,向南京大楼数字孪生系统发送配套处置通知。与此同时,店内安保经理通过手环收到消息,立即组织安保人员,配合启动客流管控预案。”工作人员说。
《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本构建起底座、中枢、平台互联互通的城市数基;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数字底座,是指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技术赋能和平台服务。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昕华介绍,数字底座包含算力、算法、数据、网络4个要素。其中,算力是数字经济的基石,首先要构建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数据是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驱动要素,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前提是确保数据安全流通。
数据贯穿了数字底座建设的各个环节,其中,5G带来的变革影响深刻。比如,以往患者拍完CT,医生需要10多分钟读片、写初步诊断报告,如今这一流程被缩短至2到3分钟。医生只需将相关影像在医院本地服务器加密后,通过运营商5G专网上传到云端平台,即可借由AI算力进行高效影像分析,结果自动回传医院,医生只需复查确认结果即可将信息同步到医院一体化管理系统。
目前,上海全市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超6.8万个,同时加快居民小区地下空间信号覆盖建设进程,实现市域5G网络全覆盖。
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
“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上海市构建的电子政务云体系,让这一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在上海,“一网通办”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申码”作为市民随身服务码,与“医保电子凭证”两码融合,实现“一码就医”;与公交、地铁“三码融合”,推进“一码通行”……“随申码”累计使用超187亿次,累计使用人数超7900万。
“一网统管”系统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化市容、卫生健康、气象、水务等30多个部门的100多项基础数据,同时依托超过80万个“神经元”,形成“防汛应急处置”“客流监测分析”“套牌车核查”等一系列智能化城市应用场景,实现从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
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上海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实现政务服务从“能用”向“好用”转变,加快法治、公安、应急、公用设施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底座赋能,推动政府以数据驱动流程再造,践行“整体政府”服务理念,以数据为基础精准施策和科学治理,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打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介绍,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轨道交通等组成的超大规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一路网覆盖上海市超9万个路口,创立智能信号灯系统,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
“通过这些关键指标可以看出,度量城市化水平的不是人口密度,而是人与人连接密度,这也是上海在数字时代开启城市智慧化进程下半场的钥匙。”吴金城说。
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您好,我是小区物业,刚注意到您家有人往窗外倒了一杯水,险些落到路人头上,提醒您注意……”这是黄浦区春江小区物业给居民打的安全提醒电话。智能化系统一旦监测到高空抛物事故,会向物业实时推送预警,精准到户;如果造成人员伤亡,物业可一键上传请求城运中心支持。
从“感知一栋楼”向“连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温暖一座城”发展,上海聚焦城市安全,扩大试点范围至景区、商铺和居民小区等最小管理单元,提供消防安全、房屋安全、大客流安全、高空抛物、非机动车安全、电梯安全等20多种数字治理解决方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安全管理新机制。
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运行和治理就有多复杂。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人多、车多、楼多、管多、线多。
据统计,上海有2500万的常住人口,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就有近千幢,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31公里,工作日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往何处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认为,未来,城市应具有一体化协同的智能体系,驱动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实现治理更智慧、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沈文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