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推出“世界清洁地球日”专题 专家解读如何守护美丽地球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9月18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时值每年9月第三个周末的世界清洁地球日到来之际,科普中国“基立未来”科普专家系列沙龙专门推出“世界清洁地球日专题:守护美丽地球”栏目,邀请3位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科普演讲的方式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分享解读,并与参加学生现场互动问答。
这3位专家学者分别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海洋垃圾国家联络员刘瑞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邹天森,他们联袂作客这场科普沙龙,加深参与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
刘建国:科学解决全球性垃圾挑战
刘建国教授指出,垃圾问题既是区域性的挑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既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又对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从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工程应用-管理策略-治理体系的完整创新链条。需要针对关键问题开发相应的技术,推动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工程应用,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管理策略,最终形成科学精准的治理体系。
“基础科学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路径。”刘建国强调,基础科学在解决垃圾问题、为垃圾处理提供更加科学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基础学科的支撑,才能实现垃圾分类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通过加强对源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垃圾的来源和组成,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垃圾的产生并降低其危害。
刘建国呼吁说,垃圾分类实际上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全社会更多的人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刘瑞志:探索海洋污染解决之道
被科学家戏称为地球上的“第八大洲”的,其实是一座由从陆地进入海洋的各种垃圾随着洋流的汇聚而形成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浮动垃圾岛。这个海洋中的巨大垃圾堆,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和海洋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刘瑞志研究员表示,海洋垃圾危害严重,不仅破坏海洋景观,威胁航行安全,破坏生物栖息地,还对许多海洋生物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这些垃圾的降解速度慢,长期存在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性破坏。不仅如此,海洋污染还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造成显著影响。因此,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刘瑞志还分享团队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一线的科研工作,该团队采用一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工作模式:首先,以高标准深入开展环境问题的诊断排查;然后,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管控治理方案和长效根治方案;最后,提供全过程、全流程的技术帮扶,协助构建真正的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邹天森:讲好长江大保护故事
邹天森副研究员介绍说,随着长江大保护、长江禁渔的深入实施,长江干流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在Ⅱ类以上,流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正在逐渐回升。长江联合研究也取得积极成效,明确影响长江生态的主要限制因子、鱼类生态受损病因及湖库富营养化成因等,并科学精准支撑多项整治工作,但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基数大和重点湖泊蓝藻水华频发等问题仍亟待突破。
他认为,水生态保护既要做好基础科学研究,又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普。通过为公众提供准确、深入的科学解读,科普工作可以提升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公众的疑问,可以形成良好的科研与公众之间的反馈机制,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发展的进程。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一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据了解,科普中国“世界清洁地球日专题:守护美丽地球”栏目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出品,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参与支持。(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