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新材料为杭州亚运会添彩

发布时间:2023-09-26 10:10:00来源: 科技日报

  ◎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杭州亚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日前,亚运会开幕式上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亚运火炬除了采用庄重大气、方圆融合的造型以及丹桂金与虹韵紫的渐变配色之外,用材同样考究——炬身金属部分采用1070铝合金旋压成型工艺,表面先后经历激光精雕和阳极氧化两道工艺淬炼;握把部分采用可回收生物质材料,环保轻盈,便于手持。

  从亚运礼器到场馆建设,从生活耗材到运动装备,围绕“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杭州亚运会上应用了多种新型材料。

  场馆外壁披上自净膜

  俯瞰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可见巨大的白色罩棚如交叉相叠的羽翼荫蔽场馆。从地面视角望去,独特的造型和配色使它看起来像飘浮在场馆上方。

  “这一罩棚被称为‘云之翼’,面积达2.1万平方米。罩棚底面覆盖曲面白色穿孔铝板,光线能透过罩棚照射进场馆。”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运行团队工作人员介绍,鸟类羽毛上有防水防污的油脂,一定程度上能让鸟的羽毛保持洁净。与之相似,“云之翼”也有保护涂层,罩棚表面覆盖了带二氧化钛涂层的PTFE膜,也让场馆拥有自净能力。

  除了“云之翼”之外,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的外立面幕墙都覆盖有一层纳米级二氧化钛光催化保护薄膜,以保持场馆常用常新,减少维护成本。

  二氧化钛利用自然光即可催化分解细菌和污染物,具有催化活性高、化学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抗菌除污剂和化学催化剂等。此次应用于三座亚运场馆的纳米级二氧化钛光催化保护薄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能够快速分解建筑表面的污物,下雨时,被分解的污物会被雨水冲刷掉,从而使建筑实现自洁,保持外墙色泽。

  浙江和谐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纳新说,在国际大型赛事场馆上超大面积应用光催化材料,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今后,这种材料还可以应用于绿色交通、光伏发电等产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运动器械用上新材料

  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多新型材料被用于体育装备、器材的加工制造。它们对保护运动员安全、提升运动体验以及提高竞技成绩等具有促进作用。

  作为杭州亚运会的官方供应商,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陵体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飞鹰船艇有限公司、杭州康华船艇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赛事提供了运动器材及服务保障,这些运动器材中不乏对新材料的创新应用。

  碳纤维是含碳量超过95%的一类纤维的统称,具有非常高的比模量、比强度,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其独特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满足体育器材的需求。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经过编织加工后利用环氧树脂黏合加固的一种混合物,同时具有高强度和低重量的优势,因此成为新型运动器材的首选材料。围绕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曾投入近亿元资金,经过上千次实验,开发出了性能达到航空级别的碳纤维材料,而成本只有同类航空级别材料的四分之一。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青峰表示,企业向杭州亚运会提供的竞赛自行车整体车架采用高模量碳纤维,使车架整体强度得到提升。据了解,此前该公司还为第5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提供了当时全球首创,并唯一通过国际认证的碳纤维新材料体操器材。此次杭州亚运会,这款体操器材也将亮相。

  日常餐具换上代塑刀叉

  当前,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开发使用安全、环保的代塑产品势在必行。以杭州亚运会为展示窗口,亚运村中的一批日常生活用品传递出低碳环保理念。

  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包装、建材等多个领域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湖州安吉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是著名的“中国竹乡”,近年来积极推广“以竹代塑”,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由安吉企业浙江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300套竹餐具(包含竹制的盘子、刀叉勺、竹签等),此次就被用于亚运村餐饮中心。

  同样是面向餐饮场景,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联科技)为杭州亚运会提供了由聚乳酸等全降解材料生产加工而成的“低碳餐具套装”,包含餐盘、吸管、刀叉勺等15款餐具。“这批产品按材质可分为两类,刀叉勺主要采用聚乳酸材料,容器类则取材于甘蔗渣,即植物纤维。”家联科技营销总监田晓锋说。

  该公司就聚乳酸的耐热性、耐久性进行了技术改良,保持聚乳酸生物降解特性的同时,保证由聚乳酸制造的餐具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变形,适应微波加热和高温消毒的需求。

  此外,杭州亚运村还推广可再生材料,运动员房间的漱口杯、衣架均为麦秸秆材质。(来源:科技日报)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