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AI背景下翻译人才如何培养
专家研讨——
AI背景下翻译人才如何培养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面对人工智能(AI)的冲击,我们提出‘拥抱技术、携手赋能’的理念。”1月6日,在山东省翻译协会年会暨翻译人才数智化培养研讨会上,山东省翻译协会会长王俊菊作上述表示。她说:“我们将聚焦AI时代的翻译技术前沿、探讨新时期新技术新应用、AI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等话题,为会员提供技术支撑。”
当天,来自海内外的多个高校、知名企业的300余位翻译专家、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年会。在“AI冲击翻译行业”成为共识的背景下,他们创新谋变,各抒己见,寻求突破之道。
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华看来,“外语人才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机器翻译越来越成熟,误差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追求高质量、专业性和精确性的翻译,人工翻译仍然不可或缺,甚至是首要选择。
作为此次会议的举办地山东大学,其外国语学院与山东省翻译协会渊源深厚。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宏伟介绍,1996年,外国语学院牵头创建山东省翻译协会,运转十年后移交。2022年,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当选为上述协会的会长单位,此次大会是换届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在AI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翻译行业为何要拥抱技术,培养人才?
在王俊菊看来,之所以关注这两点,一是因为整合学界、政界、业界三方合力,尤其能帮助业务规模小、没有条件实现内部在岗培训的广大中小翻译企业;二是因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通过职业培训和前沿技术学习,才能提升整个翻译领域抗压承重能力。
在面临AI冲击的行业背景下,专家学者结合自身观察研究,给出意见建议。
“美文为什么难以产生美的效果?”在“让世界读懂中国——国际传播思维和理念的养成”主题下,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的上述设问发人深省。他强调了“译前编辑”的重要性,认为传播中国故事需要翻译人员正视文化差异,跨越文化差异,并找到融通中外的语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常委冯庆华教授从数字化赋能翻译教学与研究入手,探讨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做好人机合作,提高效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而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学特聘教授李德凤则通过研究ChatGPT对语言的影响,从技术写作撬动外语(翻译)教育改革入手,培养学生技术写作能力。
山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徐彬教授表示,除了传统的译者能力,如文化能力、语言能力之外,译者需要了解并能有效驾驭AI翻译工具,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