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春天】-30℃“保命穿搭”卖爆,冰雪游捧红了不止一个产业
中新网1月17日电(中新财经记者 左雨晴)这个冬天,“尔滨”成为最流行的网络热词和名副其实的冬季旅游胜地。有旅行平台发布的消费报告显示,哈尔滨旅游热潮预计将延续至寒假和春节假期。
哈尔滨的走红,不仅捧红了“南方小土豆”“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等众多热梗,也让人们看到了冰雪游背后的“真金白银”。曾经象征苦寒的“冰天雪地”,正在成为激发消费和产业潜力的“金山银山”。
-30℃“保命穿搭”卖爆
90后和00后成为消费主力
“去哈尔滨玩,要穿什么衣服?”在社交平台上,这是“南方小土豆”准备去哈尔滨前问的最多的问题。冰雪游的带动效应,最先体现在“-30℃保命穿搭”的爆卖。
“本来以为自己老家也是东北,抗冻程度差不了多少,结果第一天晚上就被教做人,紧急买了暖宝宝。”曾去哈尔滨旅游的晓倩(化名)告诉中新财经,深冬的哈尔滨最低气温接近-30℃,需要认真考虑保暖问题。“尤其是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气温体感还要再冷一些,手机等电子设备比人更怕冷。”
中新财经注意到,在哈尔滨旅游“热”起来后,不少南方网友开始询问去哈尔滨应该如何穿搭,也有东北网友主动给出详细的穿搭攻略。“大家不要觉得夸张,没人笑话你穿得多,拍照时一定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向中新财经表示,近1个月内,南方多地消费者加大了羽绒服购买量。相比去年同期,重庆和福建的消费者在抖音电商购买的羽绒服数量增长高达530%和497%,广东、海南、浙江消费者的羽绒服购买量也同比增长了3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购买保暖服饰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成为消费主力。京东数据显示,00后和90后人群成为保暖服饰消费增速更为亮眼的人群,环比增幅均超65%。
有望迎五年来最旺雪季
滑雪、温泉、民宿订单齐飙升
近年来,人们对冰雪的关注与热爱与日俱增。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不断扩大,为冬季旅游热带来了基本盘,也让这个冬天有望成为五年来最旺雪季。
冰雪热下,滑雪和温泉订单增量显著。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以来,滑雪门票团购订单量同比2019年增长超780%,其中新疆、东北三省、河北等热门滑雪目的地关注度较高。抖音数据显示,近4个月来,全国范围内的温泉订单同比增长超11倍。
此外,洗浴中心也成为东北旅游的热门去处。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元旦假期,洗浴中心订单量同比增长180%,其中,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的洗浴中心订单增速跑赢全国大盘。
“挑了一家不是那么‘网红’的洗浴中心,结果从晚上7点等到11点,终于搓上了澡,搓澡阿姨还说,有位南方客人从晚上6点就排上了号,刚刚才搓完。”来自沈阳的欣宇(化名)告诉记者,早在2023年11月,沈阳的洗浴中心就已经被南方游客“攻占”。
蹭上了冰雪游热度的,还有东北人的“热炕头”。
穿花棉袄睡大炕房,是南方年轻人花样旅游的新体验。在黑龙江雪谷经营一家客栈的商户表示,今年元旦生意是“五年来最旺”,20余个房间天天全满。“八九成都是南方游客,比起大床房,他们更偏爱大炕房。我们为游客提供了免费的大花袄,方便他们拍照留念。后续我们也计划通过直播的方式,带动更多南方游客来东北‘上炕’。”
发力冰雪经济
深耕细作新增长点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冰雪+文旅”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冷资源”背后的“热经济”,冰雪经济成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新增长点。
近日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各类冰雪旅游基建项目投资发生总额约为6022亿元。另外,截至2023年底,全国从事与冰雪旅游相关的企业数量达到1.2万余家,其中成立于3年以内的企业数量占比35.6%。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部分地区的冰雪旅游已经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以黑龙江为例,近年来,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持续实施冰雪产业标准提质工程,强化冰雪产业相关标准研制和推广应用,为冰雪经济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例如发展冰雪装备产业,制定冰雪装备制造技术指标,制定《冰雪研学旅行服务规范》《陈设艺术瓷器 冰花瓷制作工艺》等20项冰雪产业标准。
在产品方面,多地也打出组合牌,进一步激活冰雪市场。例如,辽宁致力打造全国大众冰雪温泉体验IP,策划了“冰雪+温泉”“冰雪+年俗”“冰雪+亲子”“冰雪+非遗”等冬季特色游活动;黑龙江打造出冰雪画、冰雪秀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并积极推进冰雪节庆和会展活动。
为刺激冰雪消费,多地还推出冰雪游“大礼包”。例如,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均发放了冰雪相关消费券,范围涵盖了当地景区、餐饮、住宿、购物等方方面面。
今年元旦三天假期,哈尔滨来了300多万游客,热情豪爽的“尔滨”人接住了“泼天的富贵”,而这样的战绩也让全国都看到了冰天雪地里的“金山银山”,毫无疑问,随着越来越多省份加入“雪中掘金”的队伍,冰雪经济的巨大潜能还将继续释放。(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