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籍哲学家:中国倡议促进世界大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还在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和”在国际关系中意味着什么呢?“和”是儒家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在英文中通常翻译为harmony。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突出展现了“和”这一中国文化的核心。当时我从美国电视频道观看这场开幕式时,听到一名播音员对现场演绎“和”字的演员们表现出的纪律和秩序表示惊叹,他们似乎做到了整齐划一。
然而,我意识到把“和”翻译成英文单词harmony会让人产生误解,后者听起来像是“统一”、“一致”。在英文语境中,和谐社会是指人人思想统一、行为一致,而这几乎与“和”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知道,《论语》里有句话叫做“君子和而不同”。
也就是说,“和”的理念即便不是颂扬,至少也是重视多样性和多元化。尊重多样性应该在和平的政治秩序中进行,通过相互学习实现沟通合作、共同充实。因此,对“和”更合适的翻译或许是“diversity in harmony”,也就是“和而不同”。
在国际关系中,“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一个多元化、多样性的世界里全力实现和平以及互惠互利。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行为者将通过相互尊重以及克制的对话进行互动,而不是对推崇不同价值观的国家说三道四。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能平等对话。
不过,平等对话并不意味着大国、强国可以对额外责任视而不见。比如说,中国和美国拥有“震撼世界”的力量,需要考虑各项政策的全球影响。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国可以也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有影响力的大国可以成为和平缔造者,它们能让交战双方坐到谈判桌上。中国促成了伊朗与沙特阿拉伯的和解,并说服它们恢复外交关系,这就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典型事例。
对于中国而言,促成沙特与伊朗缓和关系,正是其推进全球安全倡议,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行动的一部分。若沙特与伊朗达成的协议能够维系下去,并推动也门结束内战,那么关键的调停人和参与者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们比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更有资格获得这一奖项,后者是在就任美国总统后不久基于潜在的而非实际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作者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 贝淡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