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蓝皮书:中国外交在世界变局中砥砺前行

崔译戈、于洋 发布时间:2023-04-03 09:30:00来源: 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31日电 (崔译戈、于洋)3月30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京举行《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2/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过去一年,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线,在全球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国际形势挑战严峻

  《蓝皮书》指出,2022年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动荡的变化,转型期特征更加突出。乌克兰危机搅动欧亚大陆政治安全格局,地缘政治形势持续紧张。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挑战重重。面对危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自觉地加强团结、开展合作。

  2022年10月29日,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中国水稻专家但松柏(左一)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水稻。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表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非盟迎来成立二十周年,提出“联合自强、自主发展”战略;东盟国家内部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大国博弈中保持了鲜明的独立性;中亚国家元首会晤机制走实,强调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建立共同立场,签署《21世纪中亚发展友好睦邻合作条约》;中东国家更加迫切谋求独立、稳定、发展,地区国家相互关系改善势头明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认为,从孤立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始终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诉求;全球化虽然正在经历换轨调档的阶段,但它的进程不会终止。他指出,随着世界产业经济结构逐渐告别传统模式,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向转变,今后的全球化将向更高质量发展。

  元首外交领航定向

  2022年是中国元首外交全面重启、高潮迭起的一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31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来京,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派出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9月到12月,中国国家元首开启疫情以来首个线下高访季。

  刘卿表示,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领导人亲力亲为,从北京冬奥会到博鳌亚洲论坛,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到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到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国药方,为消弭国际冲突、实现世界和平提出中国方案。

  全球伙伴携手同行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2022年是中国同多个国家建交“逢十”周年,如中韩建交30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等。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加强双边交往,深化传统友谊。《蓝皮书》指出,2022年,在高层交往战略引领下,中国与印尼、泰国、哈萨克斯坦等诸多周边国家确立或深化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为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傅梦孜表示,当今全球化进程的动力来源更加多元,领域更为广阔、发展更加深入。从理念到实践,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构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新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加快了世界的互联互通。

  工作人员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雅万高铁铺轨施工现场作业(2022年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全球治理迎来“亚洲时刻”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过去一年,中方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中国倡议开花结果。

  这是2022年7月30日在海口拍摄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场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22年4月,中国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

  2022年6月,中国作为金砖合作机制主席国,连续举办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三场重要活动,推出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32项主要举措,为深化金砖合作汇聚广泛共识,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9月,在中方坚定支持下,上合组织迎来新一轮扩员进程,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

  傅梦孜表示,未来中国外交要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引导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迈进。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