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权威论坛)
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专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新内涵新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指引未来,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
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您认为哪些因素在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赛义德·沙阿:中国之所以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通过提出发展愿景并落实发展规划,融入全球产业链,成功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新,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通过试点、示范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中国稳步而持续地实施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发展。
弗朗切斯科·马林焦: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这意味着要进行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中国善于制定长期战略和分阶段发展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宣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中国制定的计划和方案非常细致,且从实际出发,满足实践需要,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充足动力,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富实践样本。
胡文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因而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取得伟大成就。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第二,中国不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开辟现代化发展道路,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式。第三,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第四,中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一系列非凡成就。
“各国都有可能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给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要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意义?
权起植: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向其他国家输出现代化模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其现代化的附庸,结果导致世界现代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不公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带来的矛盾结构,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希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摒弃对外军事扩张、殖民掠夺和意识形态输出的做法,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各国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共同价值纽带、指引了正确价值方向。
戴维·蒙亚埃:中国的成功经验让许多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不一味追求“西方化”也能实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信心——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传统,都值得被尊重和欣赏,无需复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道路,各国都有可能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的同时,中国也始终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近年来,非中合作日渐密切,非洲国家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益颇多。中国充分尊重非洲国家意愿,不把本国价值观强加于人,受到非洲人民普遍欢迎。
赛义德·沙阿:巴基斯坦各界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并借鉴中国经验、将其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以推动自身发展。在政府层面,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系列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助力巴工业化发展。近两年,巴政府借鉴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高度重视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借助全球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优势带动国内相关领域整体发展。在学界,研究中国在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经验已成为一股潮流,巴基斯坦学者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相关领域的中国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或赴华访问亲身了解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对因地制宜推动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已成为巴基斯坦各界的共识。
“不断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贡献力量”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球发展倡议落地,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破解全球性问题注入新思想新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对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有何意义?
吴志成:中国是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于破解全球发展赤字、促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推出一系列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提升全球发展效能的务实举措,以实际行动为治理全球发展赤字贡献中国力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是推动全球发展的有生力量,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不断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贡献力量。
戴维·蒙亚埃:围绕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聚焦发展问题,在基础设施、教育、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出台多项关键举措。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重要倡议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使各国广泛受益,推动世界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对非洲国家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深度对接,产生了许多造福当地的项目。南非与中国的合作也日益加强,期待未来两国在能源、电力等领域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助力南非解决发展难题。
赛义德·沙阿: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中国技术和标准正在引领全球发展。中国作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有能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推动技术变革,为全球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带来解决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密切关联:面向全球的贸易和产业链为中国引入发展机遇,来自全球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中国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与此同时,当全球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面临挑战时,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为世界发展和稳定注入力量。
“有助于为受各种纷争困扰的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稳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式现代化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何意义?
戴维·蒙亚埃: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发展,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为构建世界安全格局贡献了重要力量。近期,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对话并取得重要成果,强调通过和谈解决乌克兰危机等,这些都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维和人员出兵国,在应对全球安全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权起植: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平,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近期,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这一概念文件同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一道,展现了中国同国际社会共同守护全球安全的责任担当,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提出的具有可实践性的倡议和构想,有助于为受各种纷争困扰的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稳定性,得到国际上爱好和平人士的广泛支持。
胡文丽:中国将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和大党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秉持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收获的将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也将是世界和平发展事业更美好的未来。
“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吴志成: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天下一家、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勃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擘画的文明蓝图为构建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丰富人类文明内涵;同时,也指明了不同文明的正确相处之道,深化了人类对文明交往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进步。
古斯塔沃·平托: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自从19岁时第一次接触到中国书籍,我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后我一直致力于在巴西推广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内涵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正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的丰富营养。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不同文明交融互鉴、多元共生,为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提供助力。
弗朗切斯科·马林焦:与此前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文明冲突论”不同,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平等的前提下,中国倡导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交流方式。文明的价值通过现代化而彰显,现代化则通过文明的传承而更显厚重。近期,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一倡议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正能量。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为实践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意大利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对于现代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双方完全有可能而且应该就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方法等问题加强交流,以促进两国经贸交流和文明互鉴,并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本报记者白紫微、程是颉、谢亚宏、马菲、闫韫明、陈一鸣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