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米兰·昆德拉去世:不愿被诺奖骚扰,只用作品说话

王诗尧 发布时间:2023-07-13 08:50: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 王诗尧)米兰·昆德拉曾写道:“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我们要告别的对象变成了他。据外媒报道,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以诗人的身份初登文坛,曾出版《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1963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正式放弃诗歌创作。

  又过了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正式在捷克出版,空前的成功让昆德拉确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一直到1975年离开捷克去法国前,昆德拉在艰难的条件下还创作了《好笑的爱》《告别圆舞曲》《生活在别处》等作品。

  1979年,小说《笑忘录》发表之后,昆德拉被剥夺捷克斯洛伐克国籍。两年后,他加入了法国国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昆德拉越来越多地用法语进行创作。2019年,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公民身份。

  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被译介到国内,特别是其经典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至今发行量巨大。

  在那个年代,“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媚俗”等一度成为时下流行语,“不能承受的**之轻”甚至变成一个句式,被广泛运用。

  这位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同样对中国也充满着好奇。他曾在一次洽谈中说道:“假如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地方,那就是中国。”

  昆德拉是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之一。在东欧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景凯旋看来,昆德拉的影响重点在思想上。“他让中国作家们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人自身,少作空洞的宏大叙事。”“他启迪中国文学界:真正一流的作家应该首先是思想家。”

  昆德拉的写作擅长把生命的沉重化为文字之轻盈。曾有人说,从80多岁的院士到10多岁的孩子,都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找到生命体验与意义。

  “被诺贝尔文学奖遗忘的大师”

  米兰·昆德拉的文学成就斐然,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然而他却说,每年10月的诺贝尔文学奖热潮,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骚扰。

  昆德拉根本不在意,所谓的那些外界赋予他的价值。他常年远离媒体、拒绝抛头露面,只选择用作品说话。

  他曾毫不留情地表示:“传媒的精神与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至少对现代欧洲所认可的文化是如此:文化基于个人,而传媒导向单一化;文化照亮事物的复杂性,而传媒使事物简单化;文化只是一种长久的拷问,传媒则快速回答一切;文化是记忆的守护神,传媒则是时下新闻的追逐者。”

  昆德拉曾自嘲:“我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来到这个世界,有着形而上的意义。”实际上,他的作品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在《被背叛的遗嘱》中他曾说过,小说的内部空间是一个道德审判和价值判断都被悬置的领域。幽默精神是小说为现代人类提供的一项伟大发明。

  《玩笑》《好笑的爱》《笑忘录》……昆德拉似乎总在表达着笑看人生的态度,但人们读了他的文字笑过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悲哀。小说幽默风趣,实则暗藏反讽,虽调侃着这难以捉摸的世事,却又关照个体的生存状态。

  有评论称,昆德拉的作品表面轻松,实则沉重;表面随意,实则精致;表面通俗,实则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他在《笑忘录》中写道:“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米兰·昆德拉用自己充满哲理的作品战胜了遗忘,永远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完)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