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绿色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在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学习借鉴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助力可持续发展。
今年6月,萨努来到中国新疆参加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并出席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在新疆,萨努与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国家的专家们一同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了解当地防治荒漠化的最新技术和举措。
“中国的机械防沙和生物固沙措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萨努表示,“沙漠公路两旁的生态防护林工程建立起牢固的绿色屏障;光伏滴灌设施既减少碳排放,又能涵养水源;人们使用可降解的混纺尼龙制作阻沙障,有效遏制流沙;种植梭梭树与采挖肉苁蓉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些举措对非洲国家很有借鉴意义,值得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推广。”
萨努所说的“萨赫勒地区”,是指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向草原过渡的地区,该地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07年,在非盟倡导下,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等11个区域国家发起“绿色长城”计划,希望通过跨国合作,建造一条横跨非洲的防护林带,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萨努表示,建设非洲“绿色长城”的灵感,就来自中国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萨努高度赞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北’防护林彰显出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10年来,中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稳居世界第一。”从2017年开始,泛非“绿色长城”组织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共建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在生态系统监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领域开展合作,增强非洲国家防沙治沙能力。
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双方合作建成流沙快速固定、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在尼日利亚卡诺州,双方建成“经济林保育”试验示范区;针对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重建问题,双方携手构建“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方专家多次来到萨赫勒地区实地探访,因地制宜确定治沙方案,针对不同国家的荒漠化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推动‘绿色长城’建设取得进步。”萨努表示,中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非中绿色合作前景广阔,中国荒漠化治理经验将助力全球绿色发展”。
“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非中携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意义重大,将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重要动力。”萨努说。
(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本报记者 闫韫明(来源:人民日报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