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一带一路”十周年 地球环境合作研究收获重要进展与突破

孙自法 发布时间:2023-09-14 08:42: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9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科考和研究采集一批石笋、黄土、树轮、湖泊沉积物等宝贵地质样品”“中泰青年科学家开展过去水文气候变化研究,探讨北半球中低纬地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在中亚黄土物源、粉尘动力过程、西风气候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合作研究解析了近万年气候突变事件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影响”……

  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组织主办的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9月12日在西安开班。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10年来,该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地球环境领域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与突破。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在西安开班,开班仪式大合影。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综合研究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3年开始与中亚、东南亚开展合作研究,2018年成立“一带一路”气候环境研究中心,发挥该所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优势,整合海-陆-气环境变化方向研究力量,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角度,综合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

  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合作水平与高度,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家联合开展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变研究;与泰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联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与俄罗斯重点开展草原丝绸之路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研究等。

  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研究揭示东、西半球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和极端事件的异同点,厘清以西风环流为纽带的半球间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探讨中亚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水文气候的时空演化与驱动机制;重建中亚地区全新世气候和水文变化历史。相关合作研究成果论文,也分别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

  国际联合科考采集一批宝贵地质样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介绍说,通过对“一带一路”合作区域开展国际联合科考和研究工作,采集到石笋、黄土、树轮、湖泊沉积物等一批宝贵地质样品。国际联合科考自2013年起,先后对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进行10次大范围野外科考采样,研究方向涵盖石笋/树轮及其记录的水文变化、气候变化及生态响应、地貌(黄土堆积、阶地发育等)与气候演化、冰川进退与湖泊发育等,通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合作研究,对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有了一定认识。

  其中,在2018年7月,应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团队对帕米尔高原赛里科索地区开展水文、气候、植物、动物、旅游资源等方面联合科学考察,其成果编入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出版的综合科考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还成立地球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机制,促进双边科研人员互访交流,密切合作关系,为双边多边合作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中泰青年科学家合作研究共同成长

  过去数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撒孔万·察差副教授通过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对“一带一路”合作地区的高分辨率石笋、湖泊、泥炭记录,开展过去水文气候变化研究,探讨西风带以及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对北半球中低纬地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的影响,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产生重要影响。

  2023“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国际培训班在西安开班,“班主任”谭亮成研究员(右二)与学员交流。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这两位活跃在国际第四纪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还牵头举办了首届中-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气候研讨会,并促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气候环境中心与朱拉隆功大学理学院签署全面合作研究协议,推动中泰在“一带一路”合作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并扩大影响力。

  双方通过合作研究,既获得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还形成有共同兴趣、分工明确、共同成长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地区环境变化研究。

  研究中亚新生代地质环境与气候变化

  中亚干旱区是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主要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之一。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中亚合作单位基于野外调查与踏勘,开展中亚新生代地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探讨中亚地区及中国西北部干旱气候形成过程及环境变化历史,初步判定中亚及中国西北部温度、降水等变化的影响因素,目前已在中亚黄土物源、粉尘动力过程、西风气候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

  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中方在中亚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季风-干旱气候系统理论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促进中亚合作方在环境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使其有足够信心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此外,中方与中亚合作方还通过深入讨论,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共同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近万年气候突变事件对人类影响

  丝绸之路是过去2000年来东西方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最重要舞台,中亚则是舞台核心区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吉尔吉斯斯坦地质研究所等中外合作伙伴,基于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东缘塔利斯曼洞的石笋多指标研究,包括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的集成记录,重建了中亚干旱区目前年代最精确、分辨率最高的过去7800年降水(降雨+降雪)变化序列,发现在距今5820-5180年存在一次持续约640年的超级大旱事件,这可能对中亚的生态环境和绿洲产生毁灭性破坏,推迟了史前丝绸之路的开通。

  双方通过合作研究,解析了近万年气候突变事件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影响,对深入理解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变化趋势、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对了解中亚环境变化、改善“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完)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