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白俄罗斯留学生苏小小:中文为我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熊旭 邓洁 皇甫万里 朱虹 王震 发布时间:2023-09-19 09:28:00来源: 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小的个头、亮亮的眼睛,讲起话来露出甜美的笑容。眼前的苏小小一开口更是让人惊艳,因为她可以在俄语、中文之间切换自如,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科学,她都能翻译得很不错。

  苏小小本名叶卡捷琳娜·卡里加耶娃(Ekaterina Kaligaeva),出生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一个外交和语言文学之家,父母都精通外语。上初中的时候,在父母鼓励下,苏小小选择了学习中文。一转眼,中文学习已经伴随苏小小整整10年。

  这些年来,中文陪伴着苏小小从白俄罗斯来到中国,求学、生活、开启各样的职业探索,她说:“是中文为我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与中文结缘、与中国情深

  在父母的启蒙下,苏小小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文。2015年,她代表白俄罗斯来到北京参加孔子学院夏令营。那年夏天和中国的初次相遇,给18岁的苏小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历各种参观学习后,她更是对中文以及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在高中时,苏小小就参加了大学生组的“汉语桥”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收获了一笔奖学金。这也帮助她成功通过了中国大使馆孔子学院的项目申请,正式开启了她的中国求学之旅。在清华大学,苏小小也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学习了新闻专业。高中时,她曾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后来渐渐发现,主持人这一职业更适合性格外向的自己。

  “我作为一名外籍留学生,初入北京时,的确有些迷茫。刚入学的那段时期,内心负担是比较重的。我个人的中文基础并没有这么扎实。在清华大学,我在完善自己的中文基础的同时,还需要进修多门课程,学业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因为在课程方面,我需要修新闻相关的专业课程,还需要修例如高等数学、语文、英语等的必修课和一些俄语授课的课程。”苏小小说。

  刚到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时,有很强烈的思乡之情,苏小小不得不通过与爸妈的手机视频聊天来排解,甚至会睡前独自哭泣。“18岁的我,对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感到既陌生又好奇。从初入北京时的孤独感到四年后,北京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不得不说,很感谢清华的同学和老师们,指导我的同时也给予我很多温暖。他们是我人生的导师,也是我的挚友。北京这座城,充满着我的回忆,见证了我的成长。”

  如今,苏小小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学硕士,她激动地说,自己的理想是毕业了能够做中文和俄文的主持人,或者去大使馆工作,致力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感受中国魅力、传递两国情谊

  在中国读书期间,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苏小小也做起了短视频博主,她时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语言文化知识和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用年轻人更喜爱的方式讲述白俄罗斯与中国的故事。

  “我有很多朋友在世界各个国家留学,但只有中国的学校会带我们去了解中国。比如说我在今年五月份去的甘肃,北京大学给我们组织一个叫‘知行中国,相约甘肃’的活动,我们花了六天时间走了甘肃的各个地方,了解了河西走廊以及它在‘一带一路’上发挥的作用。我就觉得非常的奇妙啊,因为我可以旅游,也可以学习,同时可以跟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中国,了解中国,知行中国。”讲起这段游学经历,苏小小仍然很怀念,这一路她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西北的独特魅力和中国人的热情。

  “我目前知道只有中国会给自己的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去看一看国家的每一个地方,尝尝它的每一种美食,实现真正的游学。更重要的是,中国是我第二个家。过去几年虽然没能回家,但是到了春节,导师会拉着我和在学校的几个同学去他家里包饺子,看春晚,非常的热闹。”苏小小开心地说,这一切让她觉得很亲切,给她一种归属感,给她家的感觉。“一开始,我得网购刀叉,现在不仅熟练使用筷子,还对南北菜系都略有了解。”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苏小小说,十年来作为一个留学生,她感受颇深。

  “作为一个白俄罗斯的留学生,我们来到中国有了更多非常好的政策,无论是两个国家之前的创业项目、留学项目、经济项目都非常多。我这次回到家乡明斯克,发现我有更多的朋友、学校的毕业生在中国企业工作,有机会到中国出差,来中国学习;同样‘一带一路’也让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到白俄罗斯参加两国学校的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有各类奖学金支持的。”苏小小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21年12月她主持了中白建交30周年的中白青年故事会。“通过这个故事会,很多白俄罗斯和中国青年分享了自己的两国故事,通过这样的平台又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这样的重要时刻,还有很多很多。”

  如今,中白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在学习中文之余,苏小小也积极向中国的朋友们推荐白俄罗斯的优质产品,奶粉、巧克力、肉制品等等。“作为青年,应当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所长,我相信两国青年都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青年成为两国文化、经济的沟通桥梁,能让两国人民之间更加互通和有爱、友谊长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