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丝路 共谱新章
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带一路’艺旅绽放”系列报道,邀请嘉宾讲述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文化、艺术、旅游交流合作的动人故事。
——编 者
与东盟的“相互阅读”
东 西
多年前,我在泰国曼谷和越南河内逛书店,很少看到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有,也是零零星星几本,躲在不起眼的角落,仿佛害羞的客人。这与商场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和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中国商人形成强烈反差。商业与文学在“走出去”方面的落差如此之大,虽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让我略有不服。
回到南宁,我与广西民族大学容本镇先生商量,决定找泰国作家协会合作,翻译出版一本中泰文学作品集试试水。双方分别选出5部当代短篇小说和10首诗歌,同时在两国双语出版,书名为《同一条河流》。该书出版后,引起两国读者注意,成为广受双方留学生欢迎的读本。彼时,中国经济正迅速崛起,中国—东盟博览会年年都在南宁召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提了出来,东盟各国除了乐于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也开始渴望阅读中国文学作品。
2015年夏天,越南出版人阮丽芝来到南宁,与我洽谈翻译出版事宜。我建议她与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作家协会合作,出版更多中国作家作品。在我的推荐下,她选取了5位作家的作品带回越南研读。很快她就来信,说愿意翻译出版这些作品。次年7月,我和凡一平、黄佩华、田耳、朱山坡、李约热等作家来到越南胡志明市读书街,参加长篇小说《篡改的命》越南文版新书发布会,几位作家同时签订了越南文版翻译出版合同。这是越南文化公司首次大规模引进中国作家小说版权,此后该公司又陆续翻译出版了我的长篇小说《后悔录》《耳光响亮》和《回响》。我们的作品在越南慢慢多了起来,摆放的位置也越来越显眼。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与柬埔寨作协合作,启动《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翻译出版项目,选取余华、苏童、林白等10位作家的10部短篇小说在柬埔寨出版,用10个中国故事祝福2018年中柬建交60周年。这是柬埔寨首次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今年春天,越南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举办我的作品分享会,40位越南读者和作家现场与我视频交流,他们关心的问题和中国读者关心的问题相似。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中国出版方翻译出版更多越南文学作品。是的,就像当年我们渴望被东盟各国读者阅读那样,现在他们也渴望我们的阅读。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文学总是最打动人心的。
(作者系广西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中外友谊的“诗意抵达”
蒋好书
“我问土,土与土如何相处?我们互相抬高。我问水,水与水如何相处?我们互相充盈……我问人,人和人该如何相处?”2023年初,“‘一带一路’青年诗会”活动中,一首由中国诗人夏露吟诵的越南诗歌,激起“一带一路”各国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强烈共鸣。不同国家的语言音调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诗歌,大家却能听到相似的节奏和相同的心愿。
为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学交流,2021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与35个国家的文学组织和作家、翻译家联合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如今,联盟已经扩展到42个国家。如果说“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那么在文学交流领域,“互鉴”与“共情”则体现得尤为明显。线上,“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中英文网站上以民心相通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有中外诗人对海洋、沙漠、草原等人类家园的歌颂,有参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和支教工作者的亲身经历,也有作家们对各国文化“美美与共”的精彩描述和友谊故事;线下,作家出版社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典诗歌编纂成册,目前已出版32册,还有11个国家的12册待出版,正在筹划的《外交官笔下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文学选集》也将从不同角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内涵。
“一带一路”不只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明对话之路、文化交融之路。在这条路上,每一部文学作品的传播,都将为人们带来更广阔的认知。在意大利,中国诗人沙冒智化的作品被“游吟诗人之家”翻译朗诵,将读者带入雪域西藏的美景中。在俄罗斯,中国作家黑鹤的动物故事吸引圣彼得堡儿童中心孩子们围坐倾听。在北京,来自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就胡学文作品里的生命价值展开热烈讨论。在广西,来自东盟国家和中国的26位青年作家走进工厂乡村、文化遗址,留连山水之间,共同探讨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日益密切的文学交流穿行于古老而年轻的丝绸之路上,仿佛一场场春雨,无声浸润着各国人民的心田。
文学的永恒主题是友谊,是合作,是人心。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我们相信,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在丝路上的相逢和交汇,必将为人类未来碰撞出更绚丽的灵感,创造出更精彩的故事。
(作者系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
经典译介打开“中国之窗”
阿齐兹(埃及)
在我初次翻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他精妙、深沉而质朴的文字犹如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的心田,令我如痴如醉。我毫不犹豫地将其译为阿拉伯语,让更多的阿拉伯读者也能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
之后我又看了他的话剧《茶馆》。虽然全剧仅有三幕,但每一位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句台词都饱含深意,我对此深感钦佩,并决定将这部深刻的作品介绍给阿拉伯世界。
然而,《茶馆》三幕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涉及众多历史事件。由于阿拉伯读者对这段历史了解有限,对话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到陌生,翻译《茶馆》的首要任务,是让阿拉伯读者对这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有足够认知。
为此,我撰写了长达150页的前言。这份前言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它甚至比《茶馆》整个译本还要多出几十页。我详细分析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犹如一部关于中国那50年历史的“微缩字典”,帮助阿拉伯读者快速了解《茶馆》中的人物和历史背景。
在出版时,我坚持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全剧之前,以便读者能先进入历史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茶馆》。我的译作首先在科威特出版,引起轰动。随后,埃及国家翻译中心也看中了这部作品并出版。最后,《茶馆》在黎巴嫩也出版了。
一部中国话剧能同时在三个阿拉伯国家广受好评,这显示了作品的魅力。2009年,我翻译的《茶馆》在埃及获得了全国翻译奖。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证明我已成功地将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带向了阿拉伯世界。
埃及和中国同为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心意相通,情感交融。《茶馆》这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一如千百年前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中国茶叶一样,再次突破语言障碍和地域阻隔,让埃及人民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中阿文明交流篇章上增添了一抹亮色。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埃及积极响应,不断加深与中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正是“一带一路”上文明对话的基础,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努力、成就和精神,对埃中两国人民民心相通十分重要。
(作者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徐宝锋、王立倩采访整理)
东西方的“彼此发现”
朱 鸿
长安(陕西西安古称)是我观察丝绸之路的一个原点。10年前,我开始了对长安的研究与书写,在完成了一部作品后,我打算更进一步,立足长安,研究和叙述丝绸之路。耕耘三载,《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出版。
此次写作从田野调查开始。我眺望祁连山之阴和合黎山之阳,目击玉门关的河仓城和阳关的烽燧,从而对丝绸之路的艰难和雄阔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体验。我至库尔勒、喀什,遐想班超如何以外交之智,出使西域50余国,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今之喀什,就是当年的疏勒。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皆过此地,班超在这里17年功莫大焉,法显、玄奘由此去往印度……丝绸之路北道与南道在喀什相会,它何其重要。
显然,只有田野调查,缺乏文献支撑,书写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我以汉武帝为起点,向前读向后读,寻找所需的资料。我了解到,丝绸之路开辟后,这一带的贸易才表现为国家行为,且有连续性,具备规模。汉朝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保障丝绸之路的贸易安全。
从历史著作中寻找信息和细节,酷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丝绸之路的认识。我意识到,这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中国栽培出的粮食作物、选育出的果类、发现的中草药以及造纸术等工艺,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大概的路径是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波斯、中东,最终到达地中海地区。输入中国的胡荽、胡椒、胡萝卜、芝麻等蔬菜和油料作物,葡萄、石榴、胡桃等果类,胡帽和六合靴等服饰,榨甘蔗术等工艺,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
这条神奇之路上传输的不仅有物质文化,更有精神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通过丝绸之路为欧洲所知;天竺乐、康国乐等音乐也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丝绸之路是中国携手世界创造的奇迹,它加速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彼此发现和相互借鉴,使东方与西方联系起来,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今天的“一带一路”比古代的丝绸之路更加宽广,交流也更加深刻,但它们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作者系陕西作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版权贸易凝聚“文学星火”
张洪波
今年8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作家东西的《回响》等5部作品获奖。获奖之前,这本书已在俄罗斯、越南翻译出版并输出法语、韩语版权。获奖作家刘亮程、杨志军、孙甘露和乔叶早先也有多部小说在海外发表、出版。
对外翻译资助项目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指导的“中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100种),已于2022年顺利完成,成为中外互译出版的“标杆”。项目中的作品出版后,受到俄罗斯读者欢迎。2016年,该项目中的5部中国文学作品俄文版上榜《光明日报》与俄塔社开展的“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国畅销图书”。从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到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实体书店,均能看到“中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的图书在销售。
版权贸易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形式。版权贸易可以让文学作品的国际市场价值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掘和体现,让作家、翻译家获得国际尊重,激发作家、翻译家的创作积极性,对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近年来,版权贸易在促进中国优秀作品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讲述国际友人伊莎白·柯鲁克献身中国解放事业和英语教育事业的报告文学《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已输出英语、俄语、法语、哈萨克语等21个语种版权。《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已输出俄语、英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哈萨克语、柬埔寨语版权。展望未来,蓝蓝的《身体里的峡谷》和毕飞宇的《青衣》塞尔维亚语版将在今年10月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上首发。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素人作家杨本芬的长篇小说《我本芬芳》也将由俄罗斯电信集团翻译发行俄语版电子书。
一部文学作品要走出国门、实现本土化,需要作家、出版机构、版权专业机构、汉学家、翻译家等多方力量凝聚起“文学星火”。我们需要根据对象国的市场需求和读者习惯,主动推荐优秀作品,多与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出版机构交朋友,不断擦亮中国文学金名片。
(作者系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
版面统筹:刘 泉 罗 兰 郑 娜 尹 婕
版式设计:徐嘉伟 潘旭涛 杨雨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