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周刊|美乌“新战略”?
随着严冬来临,已持续22个月之久的俄乌冲突,越来越像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本周,在乌克兰反攻失利、美国援乌资金“即将耗尽”之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次到访华盛顿。在外界看来,泽连斯基此行带有浓厚的“化缘”目的。然而,英国广播公司却指出,泽连斯基此行几乎“一无所获”,对乌援助仍然陷入僵局。美国《纽约时报》则进一步指出,美乌军方高级官员正举行会谈,试图寻找一个“新战略”。
12月10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风尘仆仆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飞越大半个地球,参加阿根廷新总统米莱的就职仪式。然而,身在阿根廷的泽连斯基,心却早就飞到了美国。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明天和后天,我将和我的团队到华盛顿,我们与拜登总统和国会安排了很多会议和谈判,事关重大。
第二天,泽连斯基开启了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第三次访美之旅。
不过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华盛顿并没有用红地毯迎接他。
12月12日下午,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拜登在此会见了到访的泽连斯基。随后二人举行了联合记者会。
在白宫的YouTube直播中,人们竟发现了这样尴尬的一幕。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美国的领导力对于维持这种团结非常关键。
很快,这段视频就在社交媒体上疯传。有网友评论说:“这很尴尬,为什么拜登脸朝着泽连斯基擤鼻涕呢?”
事实上,当两人共同面对记者时,这样的尴尬不断出现。
记者:许多共和党人质疑乌克兰赢得战争的能力,美国参议员万斯最近甚至表示乌克兰需要割让一些领土来停止战斗,说实话,你考虑过放弃领土来停止战斗吗?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这个问题不光关系到我们说什么或想什么,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做足了准备。乌克兰怎么会放弃自己的领土,说实话,这太疯狂了。
去年12月,泽连斯基为 “求援”,开启俄乌冲突以来的首次访美。
那次访问中,他获得了美国近1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 “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进入2023年,美欧又加大了对乌军援力度,甚至在提供主战坦克、远程武器上都开了绿灯。
而这一次,美国国内援乌的政治氛围却发生了微妙变化。
原因很简单,援助并非没有代价,而今年夏季以来乌军用西方培训的人员和武器进行的大反攻却没有取得多少进展,俄乌战事陷入困境。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乌克兰感受到了西方的“援乌疲劳综合征。”
12月12日,被记者咄咄逼问的不只有泽连斯基,还有美国总统拜登。
记者:近几个月来,乌克兰的反攻停滞不前,国会阻止援乌预算案获得通过,普京似乎准备坐等事态结束。那么,美国和乌克兰明年采取什么战略来扭转这种局面呢?如果失败了,作为朋友,你会在什么时候对乌克兰说“也许是时候开始寻求和平谈判了”?
美国总统 拜登:我们需要确保普京在乌克兰继续失败,乌克兰则继续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补充预算案。
拜登口中的补充预算案,正是白宫提出的包括600多亿美元援乌资金的一揽子拨款提案。
然而就在上周,由于共和党极端保守派议员和部分中间派议员的反对,这份预算案被参议院否决。
眼见传统假期前美国国会即将休会,拜登既焦急又无奈。
美国总统 拜登:这不能再等了,国会需要在假期休会前通过对乌克兰的补充拨款,就是这么简单。
承诺的600亿援乌资金受阻,拜登在泽连斯基面前宣布的援乌额度只剩一个零头:2亿美元。甚至连他的话风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我们能支持多久,就支持多久”。
而在此前,拜登曾多次表示:“乌克兰需要多久,我们就支持多久”。
这或许是泽连斯基此次访美的最大心结。
就在与拜登会面的当天上午,他刚与美国国会议员举行闭门会谈,试图说服他们放行援乌拨款。离开国会后,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会谈“友好而坦诚”。
但媒体注意到,当他走出国会大厦时,没有停下来回答记者提问,似乎心绪不佳。
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约翰逊倒是呼应了泽连斯基的说法。
美国众议院议长 约翰逊:刚刚和泽连斯基总统谈得很愉快,我重申,我们与他站在一起。
但在口头支持后,约翰逊接下来的话非但不会让泽连斯基总统感到愉快,反而会更闹心。
美国众议院议长 约翰逊:拜登政府似乎要求的是数十亿美元的额外资金,而没有适当的监督,没有明确的取胜战略,也没有我认为美国人民应该得到的答案。
事实上,在党争日益激烈的美国,共和党人看到了利用拜登政府援乌迫切心理的“机会”。
美国众议院议长 约翰逊:自我接任议长一职起,我就非常明确地表示,我们需要明确我们在乌克兰的行动以及我们如何对美国纳税人宝贵的税款进行适当的监督,我们需要一个革命性的边境政策。
这实际意味着,共和党人要以600亿美元新增援乌拨款为筹码,迫使拜登政府接受特朗普时期的边境移民政策,包括进一步兴建边境围墙、收紧难民资格等。
而拜登政府要是接受了这些条件,则无异于让其“政治自杀”。
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两党的撕裂斗争也愈演愈烈。
当地时间12月13日,就在拜登与泽连斯基会面后第二天,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通过一项表决,决定正式对美国总统拜登进行弹劾调查。
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 詹姆斯·科默:这是对最高层公共腐败的调查,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与绝大多数美国人有关的证据。
拜登刚刚与会见了泽连斯基,共和党人就甩出“弹劾”这枚政治“核弹”,无异于是希望将拜登的连任之路彻底毁灭。
而泽连斯基的这趟“求援”之行也似乎注定“没有收获”。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柯比:今天,我们宣布了最新的安全援助计划来支持乌克兰,这是我们向乌克兰运送的第52批武器装备,用以帮助他们在继续反攻时满足迫切的战场需求。
12月6日,美国在泽连斯基访美前宣布了包括火炮和弹药在内的新一批援乌武器。
7日,国务卿布林肯在会见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时,则历数了西方的对乌援助。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美国已经为乌克兰提供了超过700亿美元的援助,我们的欧洲盟友已经提供了1100多亿美元的支持。
这些巨额资金绝大多数变成了提供给乌方的武器,但久拖不决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大量美国武器库存。今年7月,美国甚至向乌克兰提供了被国际法所禁用的大杀伤力集束弹药。
这受到了美国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
今年10月,路透社的一项民调显示,如今约35%的美国人不同意美国对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对此,俄罗斯《观点报》评论称,现在西方开始意识到,乌克兰已成为一个深渊。
12月7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出了援乌的真相。
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我们提供的安全援助有90%实际上都花在美国,花在我们的制造商和我们的生产上,为美国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们自己的经济增长。
利用乌克兰消耗俄罗斯,而美国本土工厂还可以获得武器订单,这就是援乌的真实逻辑。
美国国防部长 劳埃德·奥斯汀:在本届政府期间,美国的炮弹产量不仅会增加,不仅会翻一番,而是会翻两番。与此同时,我们启动了陆军所说的,近40年来最雄心勃勃的国防工业基础现代化建设。
然而,就算拱火战争能够一举两得,美国依然要计算其中的“费效比”。
12月12日,《纽约时报》一篇题为“反攻失败后,美乌寻求新战略”的文章披露:在泽连斯基希望继续发动地面进攻以吸引世界注意时,拜登政府正推动一项从明年初执行的新战略,让乌克兰转攻为守,同时积累物资、调集兵力。
美国国防部长 奥斯汀:今天我们在与我们的盟友及伙伴们一起努力,去帮助乌克兰建立一个武装力量,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抵抗俄罗斯。
《纽约时报》还披露,美国已决定加大对乌克兰提供“面对面军事建议”力度,准备派遣一名三星将军在基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
有美国官员表示,如果乌克兰不改变战略,2024年就可能出现一战期间1916年的情况,当时有大批士兵丧生,但战线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而对泽连斯基而言,这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12月13日,泽连斯基突访挪威首都奥斯陆。
在《华尔街日报》看来,这表明乌克兰在美国求援遇冷后,将希望转向了欧洲。
然而,在援乌问题上,欧洲内部也早已出现裂痕。
法国《世界报》报道称,自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公开承认前线战事陷入僵局以来,一种“普遍的无助感”就始终笼罩着基辅的西方盟友们。在欧洲,对乌援助也越来越成为各国为自身利益进行博弈的砝码。
12月13日,挪威首都奥斯陆。泽连斯基一到挪威就收到了“好消息”。
这一天,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5国举行北欧峰会,会议发表联合声明称:“北欧国家将与乌克兰站在一起。”
与口头支持相比,真金白银的援助自然显得真实可靠。
挪威议会此前已批准5年内向乌捐赠750亿克朗的一揽子计划,首批将捐赠30亿克朗(约合20.8亿元人民币)。
不过在高兴之余,泽连斯基看重的依然是另一个地点的另一场峰会。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首先,于12月14日举行的这次峰会并不轻松,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的是,欧盟99%的国家支持乌克兰,他们准备就乌克兰未来加入欧盟展开谈判。
12月14日,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参加今年的最后一次峰会。而此次峰会,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乌克兰入盟和援乌500亿欧元问题。
就在峰会开幕前夕,欧盟委员会宣布为匈牙利解冻约100亿欧元的“凝聚力基金”。
英国广播公司称,此举可以被解读为欧盟试图软化匈牙利的立场。因为匈牙利对欧盟开启乌克兰入盟谈判和援乌计划都提出异议,而两者都必须得到欧盟成员全体同意才能通过。
匈牙利总理 维克托·欧尔班:乌克兰迅速加入欧盟既不符合匈牙利的利益也不符合欧盟的利益。
对于欧尔班的态度,泽连斯基心知肚明,在参加阿根廷新总统就职仪式时,他就试图说服欧尔班。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在就职典礼期间,我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进行了交谈,这是一次非常直截了当的谈话,重点是我们的欧洲事务。
然而,欧尔班的立场并没有因此改变。出席欧盟峰会前,他对匈牙利国会这样表示: “在欧洲,我们是常识的代言人。”
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 西雅尔多:欧盟应该扩大和平,不应容纳战争,而我们觉得现在让乌克兰加入也意味着将战争包含进来。
据欧盟消息人士透露,在12月14日的投票过程中,欧尔班暂时离开了投票大厅,而这一缺席投票并非意外,是欧盟方面事先以建设性方式与欧尔班商定的。
而当日投票结束后,欧尔班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与乌克兰展开入盟谈判是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
匈牙利总理 维克托·欧尔班:既然其他26个国家坚持作出这个决定,匈牙利决定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匈牙利不愿意参与这一错误决定。
事实上,欧洲舆论认为,随着俄乌冲突的延宕持续,“乌克兰疲劳征”也在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蔓延。除了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的态度其实都在发生变化。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曾多次表示,斯洛伐克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性和独立性,但不会向其提供军事援助。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因为我不相信军事援助就可以解决乌克兰危机。
12月11日,奥地利总理内哈默在政府会议上表示,在乌克兰加入欧盟问题上,“不应给予任何优惠待遇”。态度变化的背后是欧盟国家各自不同的利益。
12月8日,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4国农业组织及食品生产商代表召开会议,呼吁欧盟紧急应对乌克兰农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乌克兰农产品由于通过黑海外运受阻,大量进入欧洲后冲击了波兰等国市场,引发不满。
帕维尔·利波夫斯基在波兰中部经营着一个占地500公顷的农场。他表示,乌克兰农产品滞留对他的农场和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波兰农场主 帕维尔·利波夫斯基:从乌克兰农产品外运冲突开始,本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小麦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玉米也便宜了近三分之一。此外,我们的利润也微乎其微,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即使我国有这么多公顷的土地,我也看不到任何前景。
与此同时,自从欧盟为帮助战争中的乌克兰而取消了进入欧洲的人数限制以来,波兰卡车司机就一直指责乌克兰人抢走了他们的生意,大批司机封锁波乌边境并发动罢工。
罢工委员会主席 帕维尔·奥兹格拉:我们一直在支持乌克兰,但我们也需要支持我们自己的家庭,对于我们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生存或毁灭的问题。
波兰附近村庄村民 尤兰达:我不再支持乌克兰人了,我受够了他们。
久拖不决的俄乌冲突及其带来的种种外溢影响,让欧盟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12月13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引述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最新报告称,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高达17%的欧盟共同预算将流入乌克兰,其中,仅对乌农业补贴在未来几年将高达1300亿至1900亿欧元。
津巴布韦议员 苏帕·曼迪万兹拉:最近,欧洲也意识到,他们没有从冲突中获益。相比冲突前 ,经济反而陷入泥潭。他们试图制裁俄罗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强了俄罗斯,使得欧洲和欧盟国家被削弱。
事实上,在整个欧洲,呼吁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
今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德国多个城市举行和平集会,呼吁和平解决俄乌冲突。
德国民众 沃尔夫冈:军事手段不是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俄乌冲突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
德国民众 米希:武器运送无法解决冲突,只有和平谈判才可以。
而即便是那些在公开场合大力支持援乌的欧洲政治家,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未必如此。
据英国《卫报》透露,两名俄罗斯恶作剧博主今年9月曾冒充非洲领导人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打电话。在电话中,梅洛尼表达了对俄乌冲突的真实想法。
意大利总理 梅洛尼:我看到大家都很疲劳,我必须实话实说,从各方来看都是如此。
在美国主导下,西方持续向乌输送武器装备,其真实目的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对于积极援乌的挪威,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挪威公共广播公司NRK的报道分析,该国从俄乌冲突中挣了310亿美元,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去年挪威油气收入创下历史新高。
巴西地缘政治学者 佩佩·埃斯科巴尔:首先需要明确,俄乌冲突是一场美国利用北约来反俄罗斯的战争。其次这场战争是对欧洲不利的,因为战争的发动者至少8年前就开始谋划,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欧洲去工业化,切断德国等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联系,让欧洲沦为美国霸权的摆设品。
如今,相较于去年对乌克兰支持力度,战争见不到胜利的前景,让欧盟整体陷入“援助疲劳”。
特别是,对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欧盟来说,自身都在考虑削减预算,很难承受任何新的负担。
12月15日,欧盟峰会就备受关注的500亿欧元援乌计划进行表决,由于匈牙利投了反对票,未能就该计划达成一致。
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直言,过去一周以来,美欧的援乌计划双双受挫,这让人感觉乌克兰的命运更像是由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决定,而并不取决于战场。
如今,对西方政客来说,乌克兰似乎已成了“烫手的山芋”,更是可以随时抛弃的“牺牲品”。
而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俄都将举行大选,这使得俄乌冲突的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看来,西方能否继续大力援乌,乌方能否继续忍受人员伤亡和生活的不便,以及2024年谁能当选美国总统,这三个因素或将左右这场战争的结局。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