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博览

来西安过年,这篇攻略就够了!

石芙蓉 张远 发布时间:2024-02-02 11:13: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有一种潮,

  叫“西安年·最中国”!

  图为西安永宁门灯光璀璨。 张远 摄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

  游览名胜古迹,

  享受美食小吃,

  欣赏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丝路元素、现代时尚

  相结合的西安年,

  能满足你对过年的一切期待。

  图为城墙景区的花灯。 张远 摄

  穿汉服

  登城墙

  赏花灯

  西安的春节,

  总是古色古香。

  穿上汉服,

  与这里的年味相得益彰。

  图为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体验、游览。 滕瀚 摄

  梳起云鬓、点上花钿,

  穿梭于张灯结彩的大街小巷之间,

  让人梦回大唐。

  图为民众身着古装体验汉唐风韵。张一辰 摄

  一城一墙一灯会,

  一岁一年一相见。

  西安城墙新春灯会自1984年首次举办,

  已历经近四十载,

  今年的灯会

  以“灯火暖长安 龙启中国年”为主题,

  近20组龙年特色鲜明的花灯,

  扮靓古城西安。

  图为西安永宁门夜景。 张远 摄

  除了城墙灯会,

  在永宁门,

  还可欣赏极具特色的“迎宾礼”,

  通过对大唐礼仪的完美复刻,

  表达着对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崇高的敬意。

  图为夜色下的永宁门。 盛佳鹏 摄

  逛完城墙,

  站在城墙下听听这座城市的声音。

  豪迈又沧桑,

  白天的秦腔,

  “扯着嗓子在歌唱”。

  图为民众在永宁门下歌唱。 张远 摄

  夜晚,年轻人聚集城墙下,

  唱着《后来》、

  唱着《生活》、

  唱着《西安人的歌》,

  嘹亮的歌声,

  让古城潇洒奔放。

  图为游客穿汉服在钟楼前拍照。 张远 摄

  登上西安标志性建筑的钟鼓楼,

  长安夜色一览无余,

  钟鼓楼下的回民街,

  是游客必须去的打卡地,

  图为易俗社演员指导留学生学习秦腔动作和唱腔。 张一辰 摄

  逛累了,

  就去旁边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

  并称世界三大古老剧社的易俗社,

  欣赏精心安排的新春节目。

  而易俗社文化街区,

  已成为讲述光阴故事

  与重现旧时记忆之所在。

  在发展与继承中不断创新,

  新旧交替展示着城市的“蝶变”。

  图为秦腔《火焰驹》演出剧照。 苏保平 摄

  穿汉服提花灯,步入大唐不夜城!

  灯火璀璨、烟火满园,

  衣袂飘飘的汉服

  搭配古香古色的建筑相得益彰,

  汉服的绮丽风韵随处可见,

  举目四望皆为“同袍”,

  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图为游客在大雁塔景区拍照留影。 张远 摄

  在“诗词长街”,

  林荫路影影绰绰,烂漫的灯火缀在树梢,

  火树银花连绵如织,道路宛若熔金黄河,

  仿佛在和古人来一场隔空对话。

  图为游客在西安大雁塔景区步行街游览“诗词长街”。 李一璠 摄

  2024央视春晚的分会场,

  其中之一就在大唐不夜城。

  图为游客身着汉服在大雁塔前拍照。 张远 摄

  登上大雁塔,俯瞰西安城,

  彰显着古今融合的人文魅力,

  是历史烙上时光印记后,

  又凸显着年轻的时代风貌。

  图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现场。 张远 摄

  引用一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台词,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

  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图为西安大唐不夜城游人如织。 张远 摄

  逛集市,

  西安人的citywalk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想要深入了解一个地方,

  除了打卡景点、走街串巷,

  本地集市切不可错过。

  图为西安冬日街头腊肠飘香。 张远 摄

  在那里你能看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尤其在春节,

  能感受到浓浓的新春烟火味!

  图为西安小南门早市上的商家为顾客盛甑糕。 崔楠 摄

  清晨,唤醒西安的是小南门早市。

  诱人的美食,

  热闹的叫卖,

  烟火气十足!

  买一碗油茶,泡上几根麻花,

  再来一份软糯香甜的甑糕,

  走的时候再带个酥牛肉饼,

  “嘹咋咧”!

  图为蝈蝈醇美响亮的叫声引来市民驻足观赏。 金鑫 摄

  上午,若是恰逢周四或周日,

  一定要来热闹的百年老市——西仓集市。

  西安有句老话:

  “没去过西仓,就不算到过西安。”

  它在明清时期是官府粮仓,称之永丰仓,

  如今是西安最出名的花鸟鱼虫市场,

  春节期间,尤为热闹!

  图为西安街头民众挑选年货。 张远 摄

  贾平凹在《废都》里

  这样描写西仓集市开市时的场景:

  “那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市场,

  主要营生的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鱼虫,

  还包括器皿盛具,饲料辅品之类。

  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

  挎包摇篮,户限为穿,

  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好一个热闹繁华。”

  图为民众前往城墙下的酒吧、餐饮店。 张远 摄

  春节期间的夜晚,

  酒吧、夜市必不可少。

  城墙下的酒吧,三五好友推杯换盏,

  在一首首民谣中感受西安人的夜生活。

  图为民众在城门洞内歌唱。 张远 摄

  若不胜酒力,

  可在永兴坊、回民街、东新街等处

  寻一摊位,

  凉皮肉夹馍、烤肉烤筋,

  别忘了来一瓶本地的冰峰汽水。

  过年期间,也可在西安遛娃!

  秦岭野生动物园的各种小动物们

  也要开心过大年,

  异域风情歌舞、超绝杂技、帅气马术,

  汪汪队、小丑秀、魔术秀等精彩演绎,

  想必也会让家长们开心起来。

  图为《长恨歌》唐明皇与杨贵妃共舞。 张远 摄

  如果时间充裕,一定要去看看演艺。

  看《长恨歌》感受华清池畔的千古绝唱,

  看《梦长安》再现大唐盛世迎宾礼,

  看《驼铃传奇》体验古丝路的刺激冒险,

  看音乐剧《丝路之声》用穿越的方式领略丝路风貌。

  图为《丝路之声》演出剧照。 陈佳 摄

  文旅演艺丰富了旅游选择,

  更为西安的历史文化做出生动注解。

  图为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夜景。 张远 摄

  参观博物馆,

  外地游客的“必选项”

  厚重的历史,

  造就了西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

  以及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

  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孤信印。 张远 摄

  在博物馆感受新春,别有一番滋味。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震撼于兵马俑军团的气势磅礴。

  图为兵马俑一号坑。 张远 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穿梭于纵深数千年的文明长河。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

  通过历史碎片回望古代社会风貌。

  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内。 张远 摄

  在华清宫,

  感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绝美爱情,

  观赏灯会,

  顺便在骊山下泡个温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解锁新年的专属仪式,

  享受养生的乐趣。

  图为西安华清宫景区内的唐宫大型灯组。 张远 摄

  嫌麻烦?

  那就去坐西安的“博物馆主题观光车”,

  “沉浸式移动打卡”古城各大地标博物馆。

  图为前来参与龙年主题新车上线仪式的汉服爱好者。赵睿婧懿 摄

  观光车将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钟鼓楼六大西安地标串联,

  一日尽览古都文化风韵。

  图为游客穿着汉服在大雁塔景区拍照留影。张远 摄

  品美食,“咥”西安

  西安的年,

  也是美食的年。

  图为西安回民街人头攒动。 张远 摄

  每逢春节,

  回民街、永兴坊、

  西羊市、洒金桥等地格外热闹,

  无论白天黑夜,

  总能找到唤醒你味蕾的“绝佳秘方”。

  肉夹馍配凉皮,

  再来瓶冰峰是经典的“三秦套餐”;

  吃羊肉泡,

  要耐得住性子,

  自己掰的饼才香;

  Biangbiang面泼上热油,

  “咥”一口满嘴都是油。

  图为西安小吃肉夹馍。 李一璠 摄

  酸汤饺子个大馅满,

  一口饺子一口汤酸爽过瘾;

  荞面饸饹汤浓味鲜,

  喝一口热汤浑身舒畅;

  葫芦头佐以糖蒜、辣酱,

  鲜香滑嫩,肥而不腻;

  千层油酥饼色泽金黄、脆而不碎、

  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还有裤带面、驴蹄子面、削筋面……

  “面面俱到”!

  若要给亲朋好友带些礼物,

  腊牛肉必定是推荐之一,

  肉感酥烂,香醇可口!

  在西安吃饭,

  必须“克里马擦”(迅速),

  决不能磨磨蹭蹭,

  一顿顿高热量的“碳水炸弹”下肚,

  幸福感满满!

  随着2024甲辰龙年的临近,

  西安市新春文化旅游活动

  也即将拉开大幕。

  图为西安大雁塔景区游人如织。张远 摄

  2024年1月18日至3月9日,

  西安将依托

  腊八、小年、除夕、元宵等年俗节日,

  推出6大主题、9大系列活动,

  为市民游客献上独具西安特色的

  文化年、欢乐年、团圆年、幸福年。

  图为大唐不夜城灯火璀璨,喜迎八方来客。 来源:西安发布

  西安年,长安年!

  最后,

  参观博物馆别忘了提前查询预约!

  作者:石芙蓉 张远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