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认为中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造福全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欣蕾、朱曦莉、赵祎楠、黄继顺、宋焕钰、杨探骊):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谋划内政外交、国计民生的重要窗口。在中国两会召开之际,多位国际人士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利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造福地区和全球发展事业。
南非知名杂志《外交圈报》长期致力于报道外交领域全球动态。该杂志董事兼创始人克坦·巴哈那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充满活力和创新力,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执政力。中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人民的需求。中国两会就是倾听人民心声、凝聚广泛共识的重要平台,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代表委员们代表人民群众,提出他们的意见、观点、关切和解决方案等,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并最终将共识转化为行动。”
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将助力中国的长远发展:“当你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作比较时,尤其是与西方世界作比较时,你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有主张,有想法,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进程,并注重与自己的人民沟通。在我看来,中国始终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相信对中国有益的事务,同样也会惠及世界其他国家。”
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对此,委内瑞拉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艾马拉·格德尔认为,这一目标是基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高质量增长得出的:“今年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点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助力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我觉得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之一,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这将是基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高质量增长。”
意大利前经济与财政部长特里亚认为,得益于中国政府理性务实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符合预期:“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再次表明中国不只着眼于当下,并不追求大幅提高赤字,在短期内刺激经济,而是非常重视确保经济平稳增长,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合理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认为,今年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切合实际且立足长远:“今年(中国两会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非常具体的,事实上,它们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因为我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新的发展重点将放在可持续增长上,新的发展目标为未来带来了很多希望。”
多位国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有力助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造福地区和全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也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指引。泰国总理顾问、泰国前能源部长披差表示:“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繁荣发展、各方面的成就都令人赞叹。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全球领先,中国式现代化给了我们启发,也将带动泰国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高质量互联互通。我相信两国将走向共同繁荣。“
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表示,习近平主席关于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将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惠及世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会为欧中企业、比中企业之间更好更多的合作创造新的机会,所以我认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投资开发新技能、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非常积极的战略举措。与此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推动建设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经济全球化。”
南非开普敦大学政治系主任莱昂纳德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中国人民从中受益,也造福了全世界。“得益于中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进步,创造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南非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学习榜样。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这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共同进步。”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孙崎享也高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他认为这为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国家层级的政策引领下,中国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新质生产力将加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致力于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国不仅在经济层面,更在更广泛领域引领世界实现共同繁荣,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