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连云港灌云临港产业区:转型升级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01-14 14:53: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连云港港灌河港区燕尾作业区码头。马兆轩摄

  迎着冬日的朝阳,驱车行驶在连云港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内的324省道,两侧河道波光粼粼,风景树形成数十里长的绿色屏障,铺设不久的双向六轨道柏油路像一条长龙穿越在黄海之滨,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繁忙。

  从灰头土脸到天蓝水清,临港产业区迈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着眼‘临港兴则灌云兴’的战略高度,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口岸开放、建设连云港国家石化基地拓展区等叠加机遇,以打造‘江苏沿海有位的战略产业新高地、有为的双向开放新口岸、有形的海滨特色新城镇、有感的环保安全新标杆’为目标定位,引领高质量发展。”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临港产业区党工委书记掌文胜如是说。

  绿色发展是底色

  燕尾港镇是灌云县的出海口,当地水质好、饵料丰富,有远近闻名的优良渔港。然而,2005年,临港产业区在燕尾港镇开建后,周边陆续引进了一些化工厂,最多时当地化工厂达到130多家。

  80岁的周维高是土生土长的燕尾港镇人。在他印象中,燕尾港镇一直是美丽安静的滨海小镇。十几年前,当地引进各类化工厂后,他和老乡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周维高回忆,自家距离一个化工厂仅有300米。那时,每天一开门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夏天夜晚睡觉,即使天气再热也不敢打开窗户。“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家都不愿到户外健身,就连渔民捕的鱼也不敢吃。”

  受环境污染影响的,还有燕尾港世代靠打渔为生的渔民。“我家自太爷爷起便是渔民,到我这一辈投资入股了十几艘渔船,燕尾港上岸的渔获不少都由我加工销售。”52岁的林海亮回忆,几年前,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了大海,海洋渔业资源骤减,出海捕鱼空网多了,挣钱少了。

  “十三五”以来,临港产业区关停了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环境好了起来。周维高常和邻居在户外健身娱乐,曾经几乎绝迹的“四鳃鲈鱼”重新游回了燕尾港。

  眼下,临港产业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燕尾港新沂河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同时,临港产业区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其中,远征、明盛、盛吉、中港等化工企业已复产。

  这些,只是灌云临港产业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临港产业区打通园区水系,完成五灌河至324河道引水工程、2条引水河和1条排水河的河道疏浚工程,疏浚柴门至黄海桥沿线单边8.2公里河道,并进一步压实“河长制”责任体系,确保五灌河平均水质达三类水标准,园区内水质全部达标。同时,临港产业区完成道路改造及绿化提升工程,成为黄海之滨的亮丽风景。

  招商转型促崛起

  沿着宽阔的园区大道一路前行,中林(灌云)国际木业重特大项目建设现场跃入眼帘,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抢抓施工进度,力争早日建成。这一项目是临港产业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660亩。据测算,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实现产值160亿元,同时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可提供约8200个就业岗位。

  对于中林(灌云)国际木业高新产业园来说,其可以充分利用燕尾港的口岸开放和海河联运优势,依托进口木材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屋定制家居系列产品、木结构房屋和智能家具等为发展方向,从而带动木材加工综合利用,构建完整的木材工业产业链,建设行业领先的国际木业高新产业园。

  未来,临港产业区将以国际木业高新产业园为依托,全力塑造灌云国际木业中心的新地位、新形象,为临港产业区轻工版块再添一张靓丽名片。不只是轻工版块,临港产业区正以构筑连云港石化拓展区为重点,瞄准现代临港物流、高端石化、绿色轻工等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

  临港产业区招商顾问马继超介绍,该园区将借助系列活动,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吸引上下游产品关联企业,打造木材加工全产业链条。此外,主动承接如皋长江镇石材产业转移,推进苏闽台石材城项目二期建设,打造大型室内装修石材、外墙干挂石材设计施工等高附加值产业链。同时,园区将以利民造纸为支撑,加快推进利民造纸二期、展发纸业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纸业产业集群。

  临港产业区意识到,安全环保与化工产业转型提升都至关重要。该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在全力推进化工集中区升级为省化工园区的同时,对不达标化工企业进行新一轮整治,力促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园区还将强化对保留化工企业环保监管的力度,确保生产企业达标排放,鼓励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转型计划,推进循环利用生产。

  今朝临港正含春,踔厉奋进无限好。“临港产业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招商引资,不断强化项目支撑,主攻一批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旗舰型、标志性项目,在灌云临港大地上描绘一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掌文胜说。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