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政的“方法论”
前三季度GDP近3.2万亿元、跻身全国前十,预计全年突破4万亿元;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26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
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美丽的巢湖之滨。人民网 王锐摄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2021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那么,“多点开花”恰如其分。成绩的取得,是6000多万江淮儿女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全省财政有力支撑的产物。
“过去一年,我们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用好‘方法论’,使好‘钱袋子’。”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时,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谷剑锋表示,通过减税负、增投入、提绩效、防风险等一系列举措,安徽财政充分发挥“加码”民生福祉、“赋能”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十四五”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方法论:高与低
岁末年初,长江安庆段水域,五六只江豚嬉戏水中。江豚喜独,偶尔也三俩结群,此番数只集聚,实属少见。“很久没见过江豚了,这次见到,说明这片水域的环境越来越好。”当地百姓说。
越来越好的不止是长江安庆段。这些年,放眼江淮大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改善的背后,是全省财政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积极投入。
近年来,江淮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图为安徽霍山。六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累计达139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同时,累计争取中央财政生态环保资金454亿元,年均增长10%。
“资金投入的‘提高’,换来了污染物指标的‘降低’。”安徽省财政厅资源环境处负责人表示,在财政支持下,污染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34微克,同比下降10.5%,实现2017年以来的“四连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3.3%,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4%,无劣Ⅴ类断面,达到考核目标;长江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比例为90.0%,达到国家考核目标和省“三大一强”目标。
方法论:多与少
教室、保健室、体能馆等一应俱全;小朋友们或信手涂鸦、或学唱儿歌、或击打手鼓……每天,位于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物华苑小区的“带娃驿站”都充满欢声笑语。顾名思义,这里是一处托育机构。
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幼儿托育事业,多措并举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图为位于六安市金安区的一处幼儿园。金安区民生办供图
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问题,事关千家万户。2021年,安徽省把“幼儿托育”列入民生工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托育机构,“带娃驿站”应运而生。
由于场地是政府提供的,所以驿站的收费相对优惠。它的成立,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没空带娃”的痛点。开业之初,驿站就迎来了197名婴幼儿,眼下已增至257个。由此,足以见得市场需求的旺盛。
答好“民生答卷”,是安徽一以贯之的做法。
“过去一年,我们重点保障‘多’,一般性支出‘少’。”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表示,全省通过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资金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2021年,安徽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年,各级财政累计拨付1288亿元,助力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多”一“少”之间,是群众日益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
方法论:远与近
去年9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竣工,这标志着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是安徽的“金字招牌”。
2021年9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竣工,这标志着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迈出坚实一步。阮雪枫摄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近来,在一批“国字号”平台以及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的引领下,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驱动下,十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不断前移。
创新,是一项需要系统推进、久久为功的工程。这中间,财政投入扮演着重要角色。
“支持创新过程中,我们时刻把握‘远’与‘近’的关系,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投入。”据安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远”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远目标和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愿景,“近”即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的当前任务,“通过资金+项目、资金+基金、资金+平台、资金+机制等举措,我省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优化。”
统计显示,过去一年,安徽财政科技支出415.5亿元,同比增长12.3%。
方法论:稳与进
家电,是安徽的优势产业。这些年来,随着集聚效应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家电品牌选择落户当地。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是海尔高端系列及家庭中央空调的生产基地。企业产品覆盖海尔4大子品牌、上百个机型,年产能150万台。
“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让我们能够把钱用到研发、扩产的‘刀刃’上。”合肥海尔负责人说,得益于此,企业产能逐年递增,主营业务收入也从2018年的1.3亿元增至2020年的23亿元。“到2023年,我们的产能预计突破200万台/年。”
“‘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目标。”在安徽省财政厅税政条法处负责人看来,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既稳住了企业生存的基础,也为企业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争先进位注入了动能。
据悉,过去一年,安徽省财政厅会同税务部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施减税降费。以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为例,截至2021年11月份,全省1409户企业受益,退还金额43.21亿元。
“真金白银”的支持,提振了市场信心和企业质量。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新登记市场主体113.6万户、总量达660.9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户。
方法论:内与外
海螺水泥、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位次逐年递增;“千亿联宝”再跨双百亿、2021年全年营收实现1227亿元;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在合肥下线、创下业内最快纪录……近年来,皖企的拔节生长,是安徽综合实力位次不断前移的重要推手。因而,支持企业发展,就是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积蓄动能。
铜陵有色位于厄瓜多尔的米拉多铜矿。铜陵有色组宣部供图
“以往,在助企过程中,我们总是朝‘内’看,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且基本以直补方式发放。”安徽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透露,即便是政府引导基金,放大倍数也不高。这一局面,导致政府资金的放大效应、撬动作用很难发挥。
围绕这一痛点,当下,安徽财政正不断提升政府引导基金占比。在此基础上,目光向“外”,力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牵手”皖企。
“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有利于做大总量。同时,也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锁定有资金需求、有成长空间的项目。”上述负责人表示,2022年,安徽统筹设立规模80亿元的新兴产业政府引导基金,将助力十大新兴产业成长,推动三次产业系统高质量协同发展。
……
人民网安徽频道了解到,在安徽财政系统,方法论不是一时一事一地的,而是贯穿于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整体上看,亦是如此。正如前文所述,过去一年,安徽财政多措并举,一方面,为民生福祉“加码”;另一方面,为经济发展“赋能”。这不正是运用“稳”与“进”方法论,回应群众需求和发展要求的最好体现吗?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谷剑锋表示,今年,将把“明方向、优理念、转态度、提能力、增效果”系统嵌入财政工作全过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的重点领域,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大投入、科学投入,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要求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财政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