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道工序产出美味粉丝
原标题:60多道工序产出美味粉丝(新春走基层)
作坊里工人正在进行粉丝生产。受访者供图
“听说黄金园湘粉又生产了,专程来买点过年吃。”春节已近,望城区黄金园街道黄金园村内,从周边赶来买粉的人们络绎不绝。一包包洁白的粉丝从这里搬运出去,变成忠粉们的舌尖美食。
从没落到重振旗鼓,传承了百年的黄金园湘粉制作工艺于2021年获评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业。
家家户户从业 产品远销国外
据悉,黄金园湘粉加工业起源于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上百年,主要以蚕豆、绿豆、豌豆等豆类作为原料制作而成,以洁白光亮、久煮不烂的好品质著称。
“清末民初,以黄金园村为中心的方圆百里,产粉规模较大的作坊好多家,李氏粉行就是其中一家。因为地处长沙河西,老长沙人将湘粉也唤作‘西粉’。”上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就分配到了粉厂工作的朱诜伯熟知黄金园粉丝的历史,见证过黄金园粉丝的辉煌,“家家户户会做粉,大小上百个作坊,大家都是靠种田吃饭做粉赚钱。”
来到黄金园村,村里最气派的建筑就是当年粉厂留下的老厂房了。入口处一面墙上大书“黄金园粉厂”几个大字,可见过去盛况。朱诜伯介绍,1958年,个体经营纷纷转入集体经济,李氏粉行也一样,更名为群力粉厂。当时的李氏兄弟李逢云、李继武将制粉技艺进行了创新提升。
“有一年为了庆祝国庆节,厂里专门用粉丝制作了一条6米的长龙,有龙头龙尾、龙眼龙舌,一路挥舞,送到了县政府,群力粉厂名声鹊起。”朱诜伯回忆,在李氏兄弟精心经营下,群力粉厂成为长沙生产湘粉的龙头企业,产品荣获各类国家级大奖,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了外贸定点生产厂家,扩建了一千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全县的粉丝培训基地,外地前来取经学艺的人将村民家都住满了。
由于手工制粉成本高、利润低、劳动强度大,进入新世纪后,黄金园粉丝逐渐没落,群力粉厂的停产一度让朱诜伯扼腕叹息。
入选非遗名录 走出产业特色路
2019年,“李氏湘粉”第四代传承人李松柏集合了原厂里20多位老手艺人,利用自家闲置农房开起了小作坊,继续传统工艺制粉,“大家都乐意干,不希望老手艺失传。”
走进李氏湘粉的作坊,“非遗工匠精神”的牌匾赫然入目,墙壁上是一面面彩绘的工艺流程。生产厂房小而不乱,一口口浸泡用的大缸干净见底,李松柏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生产湘粉要不冷不热的天气,在低温干燥气候时晾干,方能达到最好效果。当前粉丝生产已经完毕,正是打包销售旺季, “我们精选优质蚕豆作为原料,从一粒蚕豆到一根粉丝,要经过60多道工序 。”
据悉,2021年“李氏湘粉”制作工艺入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李氏湘粉翻新了旧设备设施、完成了隔墙分区,规范了消毒、排污等,成为望城“非遗六品”一员。
“第一年生产1万斤,第二年生产2万斤,第三年生产3万斤,产量逐渐递增,每年都能卖光,生意越来越好!”李松柏的心愿是新的一年里能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村民能加入进来,不浪费好手艺又能在家门口增收。
“我们将通过文化振兴实现产业振兴,让黄金园粉丝这个品牌重新树立起来。”黄金园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韵介绍,去年帮助老黄金园粉丝注册了商标,并将当地特产纳入“黄金里物”礼包进行推广,今年计划为老黄金园粉丝申请全国地理标志产品。(记者 朱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