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2021年,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主战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统筹“全生态”治理,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科学施策,筑牢生态屏障,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万物越来越和谐。
构建绿色空间
冬日,太行山上松柏苍翠,黄河岸边天鹅起舞。生态文明建设让我省重现了万木并秀、琉璃千顷的风光。
2021年,我省持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着力构建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中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控制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强化太行山水源涵养、燕山—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生态修复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厚实舒美的绿色屏障。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2021年,我省争取46.62亿元国家资金,科学实施营造林519.58万亩,超额完成500万亩目标任务,人工造林上图面积位列全国第一。印发《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全方位指导草原修复治理工作,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全国“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等级为“工作突出”,进入“第一方阵”。紧扣“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总要求,完成90万亩国家森林抚育项目,启动65万亩省级森林抚育项目,措施一体补齐蓄积短板。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推进3市、16县创建森林城市,建成森林乡村837个。同时,布局实施24万亩太忻经济区造林工程,启动实施太原市汾河上游国土绿化项目,绿色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2021年,我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完成5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重点推进汾河干流生态治理工程18项,治理河长197公里;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13.5公里先行示范段主河床整治工程、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全部完成。
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设立黄河实验室,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清废行动”和尾矿库环境治理,加快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样板。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同时发力,全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1.3%以上,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任务。制定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治理力度,PM2.5年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11市NO2年均浓度首次全面达标。
推进绿色生活
从公益林到周边乡村,这几日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动物救护站站长薛红忠分外忙碌,“冬天,我们不仅要保护救助野生动植物,还要和护林员一起巡林防火。工作近40年,这里的山梁沟壑都刻在我心里。现在,全方位的保护措施让我们历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来这里放松身心的游人也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抓手,以开展资源监测为基础,以强化天然林保护为首责,以打击违法破坏生态资源问题为震慑,实施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生态功能更完备、生态成色更浓厚、生态根基更牢固。2021年,我省深入开展森林督查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查处案件3090起,恢复林地2076公顷;排查发现河湖“四乱”问题1154处,完成整改1132处;制定《山西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施方案》,为我省严守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提供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数量为历年之最。
近日,100多只远道而来的天鹅在新绛县汾河生态公园“安家落户”,成为生态公园中一道亮丽风景,引来众多居民观赏。
一年间,我省林长、河长、湖长,“三长”的五级组织体系“全面见效”,科学划定管护网格对自然资源实施网格化管护。3.37万名林长、17675名河湖长覆盖全省所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林长+”“河湖长+”的模式形成强大保护合力,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同时,我省还不断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生态保护活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全省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山西有了新分布、新纪录,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做强绿色经济
“别小看这些,那可是村里的‘聚宝盆’。全村1500亩连翘,去年就收入600多万元。”站在村头,望着不远处山坡上连片的连翘,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党支部副书记解永强笑在脸上、乐在心里。近年来,该村在退耕还林坡地种植了连翘,发展乡村旅游,村旁的山更绿了,村民的日子也更好了。
林草资源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我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因地制宜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市场、生态补偿等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做好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构建绿富同兴产业体系。2021年,林草一产产值310亿元、总产值达到560亿元。
全链条产业增值效益不断显现,绿水青山的经济优势高效发挥。去年,我省生态扶贫PPP项目兑现资金10.86亿元,五大项目联动惠及55.96万群众增收12亿元;示范推广核桃低产林改造、大果榛子良种栽培、仁用杏提质增效技术,并通过2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带动全省1960万亩经济林达产22亿公斤。种苗花卉和林下经济协调发展,育苗115万亩,培育花卉7600亩,立体发展林下经济520万亩,“善融商务平台”林特产品馆交易额位列全国第三。
森林康养和碳汇交易稳步推进。融入康养山西,我省国家森林康养试点达到96家,交城山森林康养基地步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部署,完成达峰目标等核心指标测算。紧扣“双碳”目标,制定《山西省林草领域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娄烦县15万吨碳汇量获准入市交易,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路径。
试点先行,全面激发绿色发展动力和活力。我省编制完成沁源花坡草原和沁水示范牧场试点方案和试点规划,致力打造全国一流草原生态休闲旅游胜地。选择4个市县推进公益林抵押贷款试点,发放贷款980万元,经验入选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推动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互联网服务平台,有力推进污染责任由政府买单转向由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主体和第三方承担的转变。
一项项措施铿锵有力,一个个成果惊艳喜人。2021年,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蓝图”精准施工,奋力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变成鲜活的实践。新的一年,我省将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和路径,促进资源转型、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努力打造生态脆弱区、资源型经济省份生态省建设“山西样板”。(记者张丽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