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南京鼓楼:驱动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发布时间:2022-02-25 15:48: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南京大学门前的汉口路杆线下地工程正在建设中。人民网 马晓波摄

  1921.08亿!这是2021年鼓楼经济交出的高质量答卷。

  作为南京市的中心城区,鼓楼区以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2%的经济总量,尽管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七个百亿级台阶,但发展的“紧迫感”亦如影随形。

  空间要素矛盾加剧之下,城市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如何实现空间上的突围?怎样推进发展能级的跃升?虎年伊始,鼓楼区亮出新愿景,区委书记刘军表示,全区要在推动全域创新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贡献鼓楼力量。

  立足科教资源富矿“深挖一锹”

  推动南京大学苏浙运动场人防工程(地下停车场)合作建设成功签约;强化区政府与区域内40余名院士的密切联系,建设鼓楼区“院士之家”;对接环南大硅巷建设,发布《鼓楼区环南大硅巷策划方案》……这是一年多的时间里,“科技镇长团”扎根鼓楼交出的成绩单。

  “科技镇长团”是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镇长”“教授书记”下乡进村,搭建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对接平台,以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鼓楼区也迎来主城区首个“科技镇长团”,江苏省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鼓楼团进园区、企业、街道挂职,为全区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助力。

  目前,南京正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正是如此,作为中心城区,进击“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南京需要更多“鼓楼贡献”。

  “今年南大、南师大等高校将举行120周年校庆,南艺将举办110周年校庆,众多校友将重回母校、重返鼓楼。我们将着力于改善片区‘硬环境’以及优化‘软机制’,期待对高校有着天然回归情怀的学子,在周边品质空间环境提升的加持下归来发展。”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省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鼓楼团团长王丽娟说,在推动校地融合方面,鼓楼团一方面发力推动地方盘整更多的办公空间,提升空间品质,为校友经济企业导入提供空间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功能置换、业态升级,营造一个让年轻、高知人群向往的品质空间环境,进一步扩大鼓楼“校友圈”凝聚力。

  目前,南京大学周边街巷的“微改造”“微更新”“微装饰”“微提升”正在有序推进。汉口路杆线下地工程如火如荼,不久后,片区将以全新形象迎接校庆及五千名新生入驻。

  努力打通区域内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隔膜”,将论文写在社会发展的蓝图中,是这个“科技镇长团”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同样,激活老城区资源潜力和内生动力,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也是每一位鼓楼人的重大实践课题。

  缘何“重大”?人民网注意到,就在本月,教育部等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江苏有1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均位于鼓楼区。

  “在基础研究、科技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鼓楼已经拥有其他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2022年鼓楼区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建设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胡亚安现场发言。他表示,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创新之源,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在鼓楼,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了一系列引领性、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产出,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水科学研究领域,鼓楼称得上业界高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从全市层面来看,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凝结更多有生力量。对鼓楼而言,土地资源稀缺、载体供给不足,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老城面临的突出瓶颈。面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现状,鼓楼想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在黄金地段产出钻石效益,更需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过去一年创新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鼓楼紧凑的空间格局最适合全域创新,富集的科创资源最利于支撑创新,健全的体制机制最能够激励创新。”在刘军看来,鼓楼完全有基础、有信心、有条件,贯彻好落实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走在前列。“独行快、众行远,我们期待广大驻区高校、企业人才和我们紧密携手、相互成就、一道成长。”

  

  图为红五月硅巷。鼓宣摄

  寻常巷陌间蹚出的创新之路

  小区、商铺林立的金川河畔,芯片企业铌奥光电总部就藏身于花园般的红五月硅巷中。占地不过10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里,越洋而来的设备组成全自动化流水线,只需一人操作。

  芯片企业落脚中心城区,看似不走寻常路,实际上暗藏新的发展逻辑。

  对于铌奥光电这类占地面积不大的高科技企业而言,高校资源是重要吸引力,优质载体是落脚的前提,配套完善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而对于鼓楼区,“捉襟见肘”的土地供应,决定了招引来的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符合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低能耗等特征。

  这是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现实之下,过去单纯侧重标准化生产的工业园区式载体,已经很难满足注重创意、互动的创新企业需要。而土地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制造业项目的主城,此时,则以成熟的生活配套和市场空间迎来新的机会。

  2018年底,南京市委市政府首提“硅巷”计划,希望大力推动鼓楼、徐庄、白下等高新园区改造老厂房、盘活老校区等,激发主城区大学科教资源活力,打造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城市“硅巷”。

  鼓楼的一批老厂房、老校区、低效楼宇也得以涅槃重生,再现昔日风采。寻常巷陌间的一个个载体、园区,凝聚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强劲磁场。据统计,通过向存量空间做增量文章,目前,鼓楼已建成38.3万平方米的城市硅巷载体,各家硅巷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达72%以上。

  前不久,《关于全面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 加快打造全域创新活力城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包括区校融合格局构建、卓越双创生态打造在内,鼓楼区明确了5大发力方向,提出了16条具体实施意见,希望在全域塑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针对硅巷建设,需要完善‘一圈双轴多点’城市硅巷发展布局,构建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的城市硅巷集群。”鼓楼区副区长冯泉表示。

  事实上,除发力硅巷外,鼓楼还在推动高新区市场化高质量运营,促进高新区争先进位;聚焦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鼓楼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持续推进“巷、园、楼”布局优化。

  如今,一个创新闭环正逐步在鼓楼形成:主城“硅巷”吸引创业者,孵化出了创新企业,企业发展壮大后,可以搬到空间更大的产业园区。而位于产业园区的大企业反过来则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反向吸引更多创业者落地“硅巷”。

  

  2022年鼓楼区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建设大会。郑博文摄

  创新的事业呼唤更多创新的人才

  “长期以来,对于金额小,周期短的的小微企业贷款,银行是比较苦恼的,特别是对于没有抵押物的初创企业。银行想做这一块业务,会面临‘利益低,成本高,坏账率高’的风险。但换角度来看,如果能够规避这些问题,为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对社会发展及银行经营都大有裨益。”作为IT、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顾凌云与他的团队致力于将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相关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信贷业务中。2015年,在敏锐捕捉到金融科技赛道商机后,原本身在国外的顾凌云毅然选择回归创业,将公司落在了鼓楼区。

  作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顾凌云也是各地“争抢”的人才之一。

  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鼓楼缘何能笑到最后?在顾凌云看来,诚意是重要原因。“前期选址时,区主要领导给予特别关注,区科技局安排专人陪同考察;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有更多场地需求时,政府部门主动让出了鼓楼文化艺术中心办公地点。”顾凌云介绍,在地方各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他个人也先后入选紫金山英才高峰计划、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家等。

  在强力“筑巢引凤”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产业创新的龙头和潜力股落户鼓楼。数据显示,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超15%的速度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翻了两番,老城发展的新动能显而易见。

  创新的事业呼唤更多创新的人才,鼓楼在区党代会上明确,要在单位面积产出和地均贡献上求突破,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500家,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100件,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达41亿元。

  发展的源动力在哪里?《鼓楼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答案,全区将进一步完善引才体系。为匹配整体发展目标,鼓楼区提出,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将达60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00人。

  “我们将全面落实‘紫金山英才计划’,优化升级‘紫峰人才专项计划’,全力集聚更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鼓楼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玉春表示,围绕“引、育、用、留”四方面工作,鼓楼后续将高水平构建“广聚英才”引才体系,高标准实施“接力攀峰”育才工程,高效能打造“产才融合”用才平台,高品质营造“生态创优”留才环境。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