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代表委员围绕"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展开探讨
原标题:就业优先提质加力,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政府工作报告定下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并将“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列为工作任务之一,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凸显稳就业的重要性。今年如何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高质量做好就业工作?代表委员们展开探讨。
稳就业需要稳住市场主体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受疫情影响,有的时候,我们当日在岗的员工数可能比购票入园游客还要多一些,文旅行业年轻优秀、高潜力的员工也有流向其他行业的趋势。但我们坚持不裁员不降薪,坚持校园招聘,通过开发文旅项目吸纳更多就业人员,并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认为,减免社保费政策对纾解企业困难、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希望继续给予旅游企业社保费减免的优惠。
作为企业,如何更好落实稳就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吴国平表示,一方面要发挥旅游行业“海纳百川”式的承载力、“兼收并蓄”的人才包容性,让旅游业在促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起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做足增量。“以拈花湾文旅为例,近年来,我们以创意文旅产业集成商、服务商、运营商的定位,以创意、设计、建设、运营全产业链模式,在全国持续输出项目,每一个项目建成运营后,都会拉动当地人员的直接就业,也会拉动当地关联产业就业。”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今年我省将支持各地推出一批劳务品牌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区,新建不少于50个省级精品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这让全国人大代表、盱眙石马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李叶红十分高兴。
李叶红说,村民返乡创业已成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带动了更多村民就业。“随着农业技术进步,越来越多人选择回来种地,成了种田大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也做得好,年轻人返乡创业,再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企业每年都能带动周边近两百户村民就业。”此外,李叶红希望政府在支持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时能有更多补助,在农民工创业的贷款方面给予进一步优惠。
全方位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近年来,各方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做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不少成绩。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并存,加上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依然存在。施卫东表示,南通大学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应出尽出就业促进措施,保障毕业生就业;举办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做好个性化、全覆盖精准就业信息服务;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协同做好征兵、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专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精准帮扶。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说,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努力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变化的需要。要强化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的模式,深化企业参与,通过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增强职业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职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飞速变化的技术和环境,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与能力。我们也正在努力做得更好。”王红军说。
着力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
“2022年江苏将全面推进稳就业保就业,着力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把促进高质量就业作为人社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戴元湖表示,江苏将以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加良好的就业能力、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江苏就业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向高质量转型。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任务,江苏省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力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制定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服务标准,认定一批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和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围绕新经济模式和新就业形态开发创业培训项目,推动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落实。聚焦“一老一小”,推动养老、家政等社会紧缺急需服务业培训提质扩容。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125万人次以上。
今年5月1日,《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为优化就业服务,今年江苏还将加快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规范化零工市场,发展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等线上市场,筹建江苏省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特别是创建国家级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为江苏进一步深化“智改数转”储备专业人才。
□ 本报记者 徐睿翔 胡兰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