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水生态 乐享水福利
阅读提示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被誉为“华北水塔”,是护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加大治水兴水力度,水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全面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乐享水生态福利。
生态优先美如画
太行山高,漳河水长。在长治市主城区,“三河一渠”绕城而过,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太行公园、滨河公园等点缀其间。早春时节,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天空湛蓝深远,河水清澈见底,公园内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光景。
“这里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2021年全省第七次旅发大会代表游览漳泽湖时,嘉宾张巍深有感触,“十年前我来这里时,沿岸居民都在湖边养鸭子、开鱼塘,遍地是臭水沟和垃圾,环境可谓脏乱差。如今,湖边还原了林草树木,环湖景观路上开满了鲜花,景色优美、风景宜人。”
“过去来这儿的人很少。”住在漳泽湖附近的长治市潞州区马厂镇凹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明岐说,近两年,当地关停了沿湖“散乱污”企业,整治了排污口,规范整顿了鱼塘,大量种树种草。经过持续集中治理,曾经杂草丛生、垃圾遍布的漳泽湖已经变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一年四季都有游客。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推进浊漳河、沁河、漳泽湖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高度重视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工作,紧盯“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物总量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实施饮用水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治理“五水同治”,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白鹭起飞、鸳鸯戏水,随着孝义市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孝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满目疮痍的孝河,现如今成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保护动物金雕等的栖息地。
孝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30多个湖泊水系,水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沿河企业全部启用环保设备,实行不达标不排放;在两河交汇之处,修建沉砂池,阻挡泥沙;湿地公园内采取生物有氧净化和曝氧净化,吸收水中含磷、含氮的有机物,同时,投放400万尾鲶鱼、鲤鱼、草鱼,吃水中的浮游生物。经过几道程序净化,湿地水质由劣Ⅴ类水质提高到Ⅲ类水质。”孝义市水利局常务副局长刘秋生说。
近年来,我省坚持“两山七河一流域”系统推进,全面开展汾河、桑干河等“七河”以及晋阳湖、漳泽湖等“五湖”生态修复,全力开展19个岩溶大泉保护与修复,持续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水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水保项目惠民生
走进岢岚县温泉乡土鱼坪村,村前村后陡立的黄土大高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削坡台阶;原来弯曲狭窄的山村小路变成了平坦顺直的大道,道路两旁树木成行;瘠薄的河滩地加厚土层,化身良田美景。2021年,水利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给土鱼坪村带来了全新变化。
“以前村里道路特别不好走,村里耕地土层单薄,生活很不方便。”土鱼坪村党支部书记杨侠说,“去年,水利部给村里新修梯田、通村公路、便民菜园,村庄前后护坡绿化后大大增加了水土保持能力,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后顾之忧,村民现在吃住行条件改善了很多,生产生活更加有保障。”
据了解,土鱼坪村通过项目实施,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平方公里,通过核桃园提升改造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配套建设的蓄水池和灌溉管道,有效控制了园区水土流失,解决了长期以来当地灌溉水源远、浇灌难造成的低产难题,将全面带动区域内2村97户核桃种植户增产增收,促进全乡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温泉乡乡长丁重生感慨地说:“修路、削坡、垫地、蓄水灌溉、水土保持着眼民生需求,奠定产业基础,对温泉乡乡村振兴起到了加码助力的推动作用。”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曾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连续治理,全省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度减少。2021年,我省完成57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保持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自从我们村沿田间道路配套了旱池、旱井,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梯田缺水缺肥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核桃产量至少提高30%,平均每亩可增收300元。”中阳县下枣林村村民赵保年满脸喜悦地说。
下枣林村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农作物产量较低。当地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山顶核桃经济林戴帽子,山腰隔坡生态林缠带子,沟底坝滩联治穿靴子,田间井路环绕浇园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子。目前,当地已形成1200亩的核桃园,核桃成为该村百姓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河道整治换新颜
从2017年起,我省围绕河湖管理保护,实施“清河专项行动”“治水监管百日行动”“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黄河岸线利用项目专项整治”“清四乱”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出生态治理、河道修复、乡村美化等一套“组合拳”,三晋大地河湖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在太原长风桥下的水面上,大群白鹭、野鸭在此栖息、觅食,它们时而轻盈翩飞,时而水中嬉戏,与周围正在观赏拍摄的市民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市民张小娟正带着姑娘在岸边观赏,她感慨地说:“学校让孩子周末来汾河观察水面上的水鸟,我们专程赶来,才发现这里已经是候鸟的天堂,我小时候可没见过这样的美景,汾河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
生态改善提升了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临县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黑水污泥一度让“九曲黄河第一镇”美名蒙污。临县落实河(湖)长制以来,加大河湖整治力度,让黄河水变清,环境变优美。碛口古镇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店铺林立、游人如织的繁荣场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碛口旅游业兴起,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导游陈建宏说:“黄河生态改善,旅游业兴起,增加了老百姓就业机会,有了更多的赚钱营生,为我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临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赵勇感慨地说,“见证生态修复后,老百姓们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硬道理。”
靠着好山好水,汾河源头的宁武县石窑沟村村民王贵栓办起了农家乐:“从前上山种地,收入只够糊口,后来退耕还林,景区游客多了,我的农家乐一年能赚2万多元,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如今,山清水秀、鸟鸣鱼戏、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新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记者范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