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搭电商快车 奔富裕之路
仲春时节,走在太行山区武乡县岭头村的“微商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村民家门口的售货二维码,耳边不时传来村民直播带货的叫卖声,“三晋微商第一村”的浓厚氛围扑面而来。
“谷子施的是农家肥,核桃是自家树上结的,鸡蛋是村里的笨鸡下的……”3月22日上午8时许,62岁的村民郭晋平坐在手机前,开始了一天的直播。“郭姐”说,换手机、开微店,是这几年岭头村的新潮流。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就能找到买家,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
省商务厅厅长王宏晋对记者说:“近年来,我省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微商村、淘宝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支撑、新引擎。”
政府搭台电商唱戏
畅通农产品出山路
春意盎然,道路弯弯。在忻州市静乐县鹅城镇窑会村,记者见到当地的脱贫户王友红。以往,每年谷子丰收后,王友红就会为新小米的销售犯愁。自从静乐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以来,他借助政府建设的电商平台,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卖掉,而且价格还不错。王友红高兴地说:“在网上卖小米,每斤价格比原来高了好几毛钱,很满意!”
静乐县曾是我省的深度贫困县,也是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首批综合示范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几何时,藏在山里的农产品,农户常常因为卖不出去而伤心流泪。现如今,这里的许多农户加入了电商队伍,互联网带着农产品“飞”向全国各地,老百姓不再因为卖不出去而犯难。
静乐县是我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缩影。“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系列配套政策着力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省商务厅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升级,整合邮政、供销、快递等资源,围绕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推动电商、物流、培训等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增强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动能,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使得我省农产品搭上了网络销售的快车。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我省持续推进此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对接全国“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着力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逐步打通农村物流“最后、最初一公里”。
初步统计,通过政府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全省累计建设38个冷链物流集散中心、14个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改扩建40座冷库,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生产、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处长秦建中介绍,目前,全省已有6批59个县(市、区)相继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覆盖了600多个乡镇7000多个行政村。其中,脱贫地区乡镇快递网络覆盖达100%,村级快递网络覆盖达70%以上,建设县域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2个、村镇电商服务站点7866个,年收发快递突破20亿余件。
放下农具“玩”起电脑
鼓起群众增收钱袋子
3月23日,走进临县电商一条街最大的企业山西宝珠山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展柜里摆满了产自吕梁山的红枣、核桃、小米、莜面等农产品,员工们有的在直播带货,有的在更新页面,有的在打包发货……公司经理薛凡永说:“我们的队伍从创业初期的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人,员工大多来自当地,他们放下农具,来公司‘玩’起了电脑、搞起了营销。”
提起从事电商行业前后的变化,来自临县高家洼村的李飞飞笑着说:“以前在村里就是种地,收入少得可怜,自打来公司上班后,一年下来能有5万元的收入,守家在地,小日子过得安逸富足。”
目前,临县有电商运营主体企业102家,从业人员5670余人,年销售额达6.5亿元,其中农产品占66%,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县10万余人受益。在全国脱贫县农产品电商销售中名列前茅,位居山西第一。
省乡村振兴局科教工作站站长张俊彦对记者说:“临县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我省实施的多项配套创新举措密不可分。”
持续加大电商人才队伍培训。我省通过“培训+实操+跟踪指导+孵化”的模式,对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普通群众进行培训,累计培训47万人(次),发展网商2.9万个。一批批服务于本地电商的骨干力量常年活跃在乡村田野。
不断扩大电商经营产品品种。在推动农村电商交易上规模的同时,各示范县还鼓励扩大经营产品品种,从最开始的农资产品,逐渐扩展到农村特色产品、生鲜农产品及农村旅游观光领域的优质优势产品和服务,将农村潜在资源优势化为资产优势,把绿水青山转为增收的金山银山。
培育农村电商强县和电商强镇。为了进一步助推电商产业提质升级,在全省选树阳曲县、云州区、高平市等11个县(市、区)为农村电商强县;筛选娄烦县静游镇、陵川县崇文镇、怀仁市金沙滩镇等100个乡(镇)为农村电商强镇。这些强县和强镇在公共服务、物流配送、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网络营销、农村消费、产业发展等方面率先发力,起到了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2021年底,全省示范县建设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中心51个、农产品展示体验中心51个,入驻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企业1000多个,累计网络销售151.1亿余元,电商企业自建或对接农业专业合作社等1100多个,电商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赋能乡村振兴新支撑
时下,正值吕梁山梨果树春管节点,隰县两川、七塬、八大沟的田野上,到处都是果农们对梨果树进行春剪的身影。
3月25日,阳头升乡竹干村九鑫电商服务站站长、玉露香梨种植大户王海萍,站在自家地头指挥技术人员对梨树进行修剪。她认真地说:“只有加强对梨树的科学管护,才能保证玉露香梨的品质,才能不辜负‘隰县玉露香梨’这块金字招牌。”
正是得益于“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得益于电子商务的普及,隰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80%的脱贫户走上小康路。一颗梨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支点。
农产品品牌的创建,不仅能提升农业行业整体形象,更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甚至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近几年,我省在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中,注重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与引进优特新品种,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发展特优农产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省商务厅在组织各示范县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检测工作的同时,加强与院校、专业团队以及电商平台合作,着力打造县域公用品牌。目前共发布了40多个县域公用品牌。包括“隰县玉露香梨”“一方粮川”“一品岚州”“吉地吉品”“塬谷石楼”等在内的品牌有力提升了县域电商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额。
开展特色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为做好品牌宣传提升工作,各示范县依托区位、历史、文化、产品优势,纷纷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其中永和县、石楼县、武乡县、壶关县分别组织开展了槐花节、蜂蜜推介、梅杏品尝、旱地西红柿文化节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有力地扩大了示范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通过品牌打造计划,各示范县还积极走出去推介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神池县的芩北牌小米、吉县苹果等10种农产品获得金奖;“运城苹果”和“吉县苹果”荣登2020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声誉10强榜单;“大同黄花”“沁州黄小米”“岚县土豆”三个产品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万荣苹果”在第十五届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被授予中国“十大苹果”称号……这些荣誉是我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生动实践。品牌打造倒逼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力促进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
省商务厅副厅长梁志勇说:“我国是农产品大国,发展农村电商有利于农产品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农村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电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记者李全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