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 他把技术融入了艺术
原标题:光影里 他把技术融入了艺术
在从事博物馆灯光师的工作前,卢峥已经先后从事过程序员、通信设备工程师、IT产品销售经理、照明公司技术与培训总监等工作。毕业于同济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他,当时可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工作会变成每天跟博物馆打交道,为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永陵的王建石像等珍贵文物提供灯光服务。
“在我看来,灯光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照亮展品,这里面更包含着艺术的成分,灯光不仅能呈现文物的风貌和特质,还能烘托展陈氛围和创造展览意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促使我转行从事博物馆灯光师工作的主要原因。”2016年,卢峥毅然辞去原有的工作,只身来到成都,开拓西部地区的博物馆灯光业务。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虽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我对艺术是很热爱的。”说起自己与灯光的邂逅时刻,卢峥依然难掩激动,“20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在上海参观了一个灯具展厅,灯光或者均匀地照在墙上,或者照在一根柱子上呈现出吸引人的对比关系。那一瞬间,我被灯光深深地吸引了,我意识到这才是我想做的工作,它是可以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于是在那次参观结束后不久,卢峥进入了一家国际知名的灯具公司,担任技术与培训总监。业余时间,卢峥还坚持了五年多学习绘画,每年至少两次利用休假时间去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取经,足迹几乎遍布了欧洲的著名艺术场馆。
不过,真正让卢峥从一个灯光设备提供者变成博物馆灯光师的,是他看别人工作时的“干着急”。“当时,我们和华南和西南地区的一些博物馆有业务上的往来,我们会为他们的灯光团队提供灯具。但过一段时间,等他们安装好后请我们去看,我发现有的地方就只达到了照明的效果,对于博物馆空间或者文物本身来讲,灯光没能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关于“照明”与“灯光”,卢峥自己是有严格的界定的,在他看来,前者仅仅是把环境照亮,而后者里面包含着对色温、光照强度、光影效果等的综合考量,进而达到一种参观环境的整体和谐。“当时我就在想,自己对于各类灯具有足够的认知,加之自己本身对艺术也有热情,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来做博物馆灯光师呢?”
这个想法一旦在心里扎根,卢峥就很难让自己在原来的工作上平静下去。在2016年,他终于带着自己长期的思考和满腔的热情来到了成都,“客观上讲,在西部地区,专门提供博物馆灯光服务的机构还是比较有限的,这是我敢于来尝试的原因之一。同时,我感觉到成都这里的博物馆领导对博物馆灯光都比较重视,这更是我想到成都来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此前从事灯具市场推广活动时,已经在西南地区的文博圈中形成了一定的口碑,当卢峥来到成都创业后,很快打开了市场,每年会为6-7场博物馆临展、改展提供灯光服务。
“博物馆的灯光服务是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化的呈现,通过光影、明暗的变化引导观众感受文物的质感与美感。”卢峥表示,从事博物馆灯光服务,往往一个项目会需要根据实际的文物特质、场地情况以及展陈主题反复修改方案,有时候展览开始当天的凌晨,都还在不断调试灯光,“比如最近刚刚完成灯光提升的永陵博物馆地宫,关于灯具架设和亮度、光照强度等,我们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6次方案。”
他用技术为艺术服务
最近正在成都博物馆进行“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就是由卢峥的团队提供的灯光服务。通过这样一场展览,卢峥向记者描述了博物馆灯光师大致的工作内容。“根据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在为不同类型的文物提供灯光时是有不同的光照强度要求的,这是博物馆灯光设计的基本要求。”
勒克斯(lx)是反映光照强度的单位,在丝绸、绘画和动物标本等对光特别敏感的文物展示中,灯光的照度需要控制在50lx以下,其他对光比较敏感的文物要控制在150lx以下,而对光不敏感的文物则需要确保低于300lx,“这也是为什么博物馆展厅一般比较暗的原因,由于不能把文物照得很亮,所以一般我们会通过一个相对暗的展厅环境,利用观众在暗环境中瞳孔的适度放大,来看清楚暗环境中较为突出的相对较亮的文物展品。”
本次“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上,有很多珍贵的服饰文物是以摊放的方式被呈现的,为了让观众聚焦服饰本身,博物馆提出希望光斑的形状与服饰的轮廓保持一致的要求。卢峥坦言,“刚听到他们提出这项要求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做不了。因为灯具的出光光斑一般都是标准形状的,怎么用标准形状的灯具来符合衣物的轮廓呢?”
反复思考之后,卢峥想到了遮光板。其原理就是在照向文物的射灯下面,安装一个刻出特定形状的玻璃片,让只有符合形状的光透出来。“但这其实也不容易,因为还需要考虑距离、角度等因素所造成的变形问题。”因此,卢峥的团队先用硬纸板进行试验,反复刻画以找到一个刚好符合灯光要求的形状,然后再联系北京的专业公司进行加工,得到最终用于展览的玻璃遮光板。
临展之外,卢峥的团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博物馆常设展的灯光提升工程中。在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的灯光设计中,他们运用了30多个出光角度很窄的小射灯来为青铜大立人提供照明,在尽可能避免让参观者受到眩光干扰的同时,呈现出一种雕塑般肃穆的质感。而在最近完成的永陵地宫照明提升中,卢峥则大量运用了光纤,“射向文物的光,要尽可能地屏蔽掉可能损坏文物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并且温度也要尽可能低,综合这几个要求来看,光纤是最理想的材料,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光损伤。”
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卢峥很满意,“相对来讲,我们每年不用做很多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反复地打磨和完善,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近年来,无论是博物馆还是观众,都对展览的灯光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让我对于博物馆灯光师这份工作的前景有信心。”
记者点评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灯光里有艺术的元素。正是这样的顿悟,使一位辗转于研发、销售等多种岗位的中年人,下决心创业成为博物馆灯光师,他想用光影变化烘托文物质感、引领观众感受跨越时空的震撼。
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也是一项充满了艺术性的工作。卢峥曾经是某世界著名灯具公司的国际培训师团队中的唯一一名中国人,目前也是北美照明工程学会(IES)博物馆美术馆照明专业委员会的四十一名委员中的两个华人之一,应该说,他的理工科的背景赋予了他坚实的技术实力。而对艺术的热爱,又使他能够将照明的技术变为艺术。他可以盯着青铜大立人像设想多种照明方案,也可以为了永陵地宫尝试多种照明设备使用。
作为隐藏在博物馆展厅之后的众多工作人员之一,早在观众进入前,他已经对展厅内的灯光进行了千百次的调试,从展厅到展柜、从位置到数量、从亮度到照度……他们兼具技术员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浪漫。对于他们而言,光是技术的标尺,更是艺术的表达。这份热爱,让更多高质量的文博展览惊艳众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