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长沙绿色防控助力农产品增产 种植户实现收入提升

发布时间:2022-05-29 09:26:00来源: 人民网-湖南频道

绿色的水果枝叶上挂着赤眼蜂卵卡。受访单位供图

  

  绿色的水果枝叶上挂着赤眼蜂卵卡。受访单位供图

  人民网宁乡5月27日电 (记者 林洛頫) “田里放上赤眼蜂卵卡、蚜茧蜂僵蚜苗,在不打农药的情况下,葡萄产量这两年稳步增加。”走进长沙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果园,成片的葡萄此时正进入生长期,果农尹建军正在承包的田里忙碌着。

  万象更新,春暖花开。

  五月的田间各种农作物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希望与生机。此时,湖南正借助绿色防控技术惠及大农业,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控,利用害虫“天敌”实现农作物的增产,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防控助力农产品增产

  顺着田间小路行走,可以看到火龙果、猕猴桃、葡萄等近20个水果品种,分散种植在占地270亩的鹊山村尚果采摘园中,绿色的水果枝叶上挂着赤眼蜂卵卡,不少赤眼蜂已成功完成孵化,正在果园中寻找害虫。

  “前年抱着试试的想法在果园里放了赤眼蜂,没想到效果特别明显,当年产量就增加5%以上,2021年我主动申请放飞多种益虫,算下来一亩平均减少农药和人工开支100多元。”湖南尚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尹建军笑着说道。

  2年多时间里,尚果采摘园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产值增加近25万元,这一切都得益于烟草绿色防控技术免费在大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当地依托于赤眼蜂、蚜茧蜂、蠋蝽、异色瓢虫等害虫“天敌”的投放,使得田间地头的蚜虫、斜纹夜蛾等数十种害虫数量锐减。

  蚜茧蜂通过“借腹生子”将卵产于害虫体内致其僵而杀之、蠋蝽则是用其锋利的喙刺入害虫体内再吸其血肉、异色瓢虫在自然界捕食多种害虫及害虫的卵、低龄幼虫……当地立体绿色防控体系正在逐渐成型。

  与采摘园相隔不到10分钟车程的大绿湘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区,茄子、辣椒、黄瓜等有机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在一旁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装车后直接送往餐厅、酒店等合作客户。

  大绿湘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彭龙表示:我这两年也尝到了绿色防控技术的“甜头”,借助区域放飞的害虫天敌,人工日常打理菜地的时间减少了三分之一,蔬菜病虫害的损耗也下降了一半,这让农场的产出收益直线上升。

  不光如此,大绿湘家庭农场的有机蔬菜因无农药喷撒,受到长沙不少高档餐厅、酒店的青睐。“相比原来卖给蔬菜批发商,现在蔬菜的零售价格上去了,销售量也有了保障,拿着逐年增长的工资,我手下干活的人对未来也是信心满满。”彭龙介绍道。

  随着农户对新技术的逐步接受,加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宁乡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用上了烟草绿色防控技术,借助害虫“天敌”来减少农药使用,实现农作物无污染、纯有机的绿色产出。

  “天敌昆虫”繁育实现一条龙服务

  这些害虫“天敌”都是经过人工繁育而来,如今害虫“天敌”早已实现保种、扩繁、包装、释放、防效调查的全程可控,通过人为增加自然界的天敌种群数量,将害虫的为害水平控制在合理阈值。

  位于宁乡市喻家坳乡的湖南烟草天敌昆虫繁育中心内,工作人员打开扩繁人工气候箱,依次取出罩着纱布的航空配对杯,往里面投放粘虫、蚕蛹给配对的蠋蝽进行享用,同时取出卵块孵化成若虫,若虫在饲养笼里长成成虫后,又住进配对杯里交配产卵。

  据了解,蠋蝽能捕食40多种害虫,当之无愧的害虫“天敌”。经过测算:一亩地投放30-50头蠋蝽就可达到生物防治的功效,比杀虫灯、诱捕器都更有效,真正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繁育中心对不同区域的害虫种类进行实地调研摸底,再经过通盘考虑、科学分析后,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或杀灭害虫,以虫治虫,达到生物防治效果,取得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今年我们全市计划投放蚜茧蜂、赤眼蜂、蠋蝽、异色瓢虫等害虫‘天敌’覆盖面积有21万亩,其中宁乡10.6万亩,涵盖烟田、水稻、玉米、蔬菜、果园等区域,实现农作物病虫防控的精准性、科学性、简便性和实用性。” 湖南烟草天敌昆虫繁育中心专家组成员,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副经理何命军说道。

  每年宁乡农业服务中心会在投放害虫“天敌”前,收集有投放需求的农户信息,汇总后再交由天敌昆虫繁育中心进行按需扩繁,在害虫“天敌”投放后实现纯有机、绿色农作物的丰收增产。

  早在2014年,这些绿色防控技术就已在长沙应用,最初在2万多亩烤烟田里撑起“保护伞”,2016年实现长沙烟区全覆盖,烟区实现防治蚜虫化学农药零使用,同年开始积极辐射大农业,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随着长沙多地绿色防控技术大农业推广示范区的成功,水稻、水果、蔬菜、茶叶等整个农业种植区域纷纷受益,“烟草+大农业”绿色防控协同机制正逐步形成,使得当地农民丰收增产底气十足。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