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刘峰钻在果园里。受访者供图
五月中旬,重庆连下了几场大雨,雨水冲洗掉枝叶的尘土,也让成片橘园吸足养分,经历花开花谢,结出汤圆大的果实。
刘峰钻披着雨衣,穿梭在橘林间。他戴着一副眼镜,穿着一套休闲的运动服,除了皮肤黑一点,其他的和城市白领青年没两样。
“这个季节的湿度与温度,很适合柑橘生长,但也容易出现病害。”刘峰钻说。
“春季主要防治炭疽病、灰霉病、溃疡病、沙皮病等。新梢期与老熟后都容易感染炭疽病,花期是灰霉病的高发期……”刘峰钻一边说,一边仔细地检查着橘树的生长情况。虽是半路出家,但对于种植的专业技术他不敢有一点含糊。
35岁的刘峰钻,是“最忆小橘”果园的园主。5年前他从央企辞职,返乡创业,成为生态种植新农人,在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经营千亩橘园,全国首创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又借力互联网营销拍短视频走红,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带动了百余人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最忆小橘”果园。受访者供图
种地需要年轻人 更需要新技术
“大足还有些果园,要不要回来经营?”家里人的一句话,让刘峰钻辞掉了旁人眼里前途无量的工作,回到老家种橘子。
“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我的想法很简单,种地需要年轻人。”但光有想法是没用的,刘峰钻在这上面没少吃过亏。刚接手果园的时候,他觉得只要团队年轻有干劲,资金充裕,加上有种植经验的师傅,应该不是难事。可是,一年后,柑橘种植成本投入越来越多,但果园产量和收益却不乐观,刘峰钻开始反思自己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
他发现,相较于资金和团队,技术才是做好柑橘种植的关键。“那段时间,我不停地在网上查资料。可互联网上的信息相当碎片化,很难系统性地获得有效信息。”刘峰钻说。
而加福社区的农家书屋为他打开了种植业的大门。“没想到农家书屋有这么多和柑橘种植相关的好书。”从此,村民在书屋中经常会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他也从书屋中寻求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柑橘产业路:“用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不用除草剂,不依赖化学肥料,拒绝农药污染。”为此,在种植技术上,刘峰钻通过自己的摸索和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指导,果园降低了传统农药除草方式的使用,而是采取培育种植蒲公英的方式生态治草。
“尝试了20多个草种,发现蒲公英喜欢贴地生长的方式,可以将阳光完全阻挡,杂草便无法生存,且它的根系又浅又少,与柑橘根系互不影响。”刘峰钻解释。而它还能为柑橘提供养料,也能让土壤变得疏松,使其透气性更佳。
为实现差异化发展,他还到四川去学习考察,也邀请了眉山的专家来做技术指导。将大雅耙耙柑、沃柑等优质新品晚熟杂交柑橘引进到橘园种植,这两个品种成熟期要从每年1月持续到4月,能抢占柑橘市场的“空窗期”。
就这样,刘峰钻的“最忆小橘”,“喝”着清澈山泉水,“吃”着蒲公英有机肥。再加上通过疏花疏果,果树行间距的科学调整,3年时间“最忆小橘”果园首次挂果迎来了优质柑橘120万斤高产量。生态种植的柑橘,2019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主销高端社区,走精品路线。
村民在“最忆小橘”果园采收柑橘。受访者供图
管理跳出传统圈 让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
“不过,1000多亩的果园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管护,需要聘请几百名工人务工,这样不仅劳动成本加大,还影响生产效率。”刘峰钻说。
于是他另辟蹊径,在果园采取了返包制的管理模式。将1000亩果园划分成五个场,每个场寻找当地生产队队长做场长。每名场长返承包200亩果园,场长自己招揽工人,按照公司提供的生产技术、农资等进行标准化种植,最后再将种植的柑橘交回公司,他会以每个车间果子的优劣进行定价收购,从而保证果子的品质。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柑橘的产量,还吸引了镇里很多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
今年52岁的陈红菊是果园的场长之一,她的200亩果园正值梳果期,用人之际,她老公、女儿、儿子、儿媳妇以及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地里帮忙。
“果园建立时我就从外省回来了。当时想着能回家照顾老人,在家附近工作是最好的。” 陈红菊说。自己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了场长。随着果园的技术革新,以及管理制度完善,让陈红菊看到了希望,她把果园的情况告诉了家里人,让家人回来一起干。就这样她老公和儿子在果园里当上了技术人员,她女儿和儿媳妇做销售。
“柑橘的产量是逐年递增,前几年挂果少,一年收入几万元,跟在外务工差不多,但好的是在家门口工作支出少。今年应该会达到丰果期,200亩地预计产量可以达到60万斤,销售出去后,除去成本应该有小10万。” 陈红菊算着账,脸上也笑开了花。现在儿子农闲时也会做些副业,一大家人收入可观,又能长期聚在一起,这是陈红菊最大的盼头。
此外,刘峰钻还免费为当地贫困户发放种苗,手把手扶持当地群众掌握种植技能。还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累计带动812户农民增收,43户贫困户脱贫,常年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
“小刘很照顾我们,每次需要用工总是脱贫户优先。我们在果园做得多挣得就多。在游客较多的采摘时节,他还鼓励我们到果园售卖自家的土货。”脱贫户杨桂玲说,从采摘园建立之初便在此务工,几乎每个月都能从果园挣钱,加上家里4亩地每年还可获得3000多元土地流转费,让家里的危房得到了改造,还养了30多只鸡、鸭,日子越过越舒心。
2019年,刘峰钻入选了中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他也被评为2020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刘峰钻拍摄视频推销果园柑橘。受访者供图
线上无偿种植教学 打通全渠道销售
柑橘种出来了,如何解决销路问题,把橘子卖到应有的价值?
刘峰钻领着工人用手机记录果树修枝、整形、施农家肥的生长过程,同时制作成短视频,通过“最忆小橘”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互联网传播平台加以推广宣传,进行线上营销。
“请问老师,一斤复合肥兑多少斤水,来冲施果树不伤根呢?”
“师傅,现在还可以撒肥料不?”
在刘峰钻拍的技术教学视频下,越来越多的网友留言咨询种植技术,这让在农业路上也走过弯路刘峰钻很有感慨,便开始在视频教粉丝们如何“避雷”。
慢慢地刘峰钻的抖音账号粉丝已有5.3万,且多以种植新手为主,越来越多的青年农场主跟着他学习种柑橘。因为在互联网平台积累的高人气,橘园每年都有很多青年农场主前来考察、交流。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刘峰钻干脆创建了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疏果、割草、剪枝、施肥各类培训。
就连全国首创的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刘峰钻也总结成文字,无偿分享给种植者。
以上种种,也为刘峰钻打通了全渠道销售。在刚刚过去的销售季,刘峰钻的电商平台每天平均发货2000~5000单,提前20天就卖完耙耙柑。
经过5年发展,刘峰钻的管理团队有25人,多为城市白领返乡创业者。另有常年在橘园的打工者150人。同时,他又在渝北木耳、永川黄瓜山建立了2个直营果园,还向垫江和渝北大盛的1000亩果园进行技术性输出合作。
“我想带动更多青年农场主奔向成功。”刘峰钻表示,他的目标是在2030年,在川渝地区的直营或者联盟果园数量达到100个。果园建起来后,再把果园变成网红打卡点,联动周边农家乐、家庭农场、其他果园等推出新的旅游体验项目,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同频同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