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航打造强大“引擎” 湖南宁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
近年来,大成桥镇坚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该镇乡村治理模式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图为美丽的大成桥镇。(资料图片)
实施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车头”强不强,往往影响着一个村子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方能凝聚起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湖南宁乡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党建引领,以创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紧盯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大力实施“党建聚合力”工程,将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凝聚强大合力,有效地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努力构建红色领航、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格局。
扛牢政治责任,完善推进机制
宁乡市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市、镇、村三级书记主体责任,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领导带头建立乡村振兴示范点,6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五个振兴”全面启动示范。将推进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
同时,宁乡市坚持统筹抓、抓统筹。成立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将2022年明确为“乡村振兴提升年”,出台“五个振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支持乡村振兴。出台激励与扶持措施,落实土地出让收益30%用于农业农村,把产业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抓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
越是伟大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引领;越是逐梦的征程,越需要理论的指引。
宁乡市创新将传统节日、文学艺术作品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编排了文艺党课、电影党课和音乐党课,组建了高水准的宣讲团,先后组织学党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多轮大型集中宣讲,进乡镇,入屋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讲好讲活党的成功密码,读懂党的精神,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做精做细民生实事,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基本着力点,创新机制模式,以党员干部“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为载体,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年,宁乡市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63.71万亩、总产量73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03%;出栏生猪112万头(其中花猪38万头),存栏生猪75万头,超额完成省定生猪生产任务;党员群众自发申创美丽宜居村庄项目265个,筹资筹劳、捐物捐料价值超1.7亿元。
建强骨干队伍,形成中坚力量
近年来,宁乡市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以乡镇、村为重点,建强组织,选好班子,夯实基础,充分激发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宁乡市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优化调整乡镇党政正职6名,配备35岁以下党政正职8名、副职85名。择优选拔4名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落实边远乡镇工作补贴,确保乡镇干部薪酬待遇高于市直机关同职级干部20%。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乡镇倾斜,新招录公务员等优先安排到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新到岗选调生全部安排到村。
同时,宁乡市调优训强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干部平均年龄为40.56岁,较上届下降3.5岁,每个村至少有1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994名,致富能人和返乡人才358名。同时,储备30岁左右的后备干部500余名。实行导师帮带制,指派309名乡镇干部帮带666名新任村干部,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不断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向乡村振兴重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红色文化村等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140名和工作队员191名,第一书记全部是单位副科级或中层以上干部。
筑牢战斗堡垒,夯实基层基础
今年以来,宁乡市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派出指导员。建立市领导联系基层党支部、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村(社区)等机制,扎实做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流动党员试点,打造流动党员“红色驿站”,建立驻外流动党支部,全面推行“流动党员之家”APP。
围绕“五个振兴”分别设立评星标准,宁乡市开展“五星”村(社区)党组织创建,对获评的“五星”村(社区)给予重奖。先后涌现了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发动党员带头示范,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党员群众捐献土地苗木、慷慨捐资累计达2300万元;煤炭坝镇贺家湾村深挖自身潜力,实现了从井下到地面、“采煤沉陷区”到“美丽乡村”的蝶变等“五星”村(社区)。
同时,宁乡市采取“县级示范学、片区重点学、乡镇兜底学、村级经常学”的模式分级分类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举办了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各类培训班38期,培训5000余人次,党员教育“一片一品”做法列入中组部创新案例。将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吸收为党员,将优秀党员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新发展的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到60%。2017年以来,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合作社达1000多家。涌现了“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先进个人”易红科、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剑等为代表的一批党员先锋模范典型。
宁乡市着力打造集体经济发展“五型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选派市直单位领导干部57名到集体经济“落后村”联点帮扶,将集体经济收入增收情况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2021年全市240个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其中28个村(社区)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12个村(社区)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形成了以大成桥镇鹊山村土地合作型、喻家坳乡湖溪塘村产业发展型、花明楼镇花明楼村物业经营型、双凫铺镇合轩村资源开发型、菁华铺乡陈家桥村文旅融合型为代表的典型发展案例,村企共建的“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的“粮仓在线模式”等做法得到省、长沙市高度肯定。
完善治理体系,构建良好环境
宁乡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持续推动政策、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创新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的“党群连心”项目,实施“五星”村(社区)党组织、“六零”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先锋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的富民强村项目,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市、镇、村三级一贯到底的基层党建“主轴”,以区域化党建统筹各领域党建,让党建赋能发展、赋能治理、赋能服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近年来,宁乡市完善“乡街吹哨、部门报到”问题解决机制,组织3.7万余名党员干部和社会贤达深入联系全市29个乡镇(街道)、278个村(社区)、2680个组(网络)、48万余户,实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2021年以来,12345平台投诉下降29.8%,全市信访总量下降30.2%,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2万余个。
对宁乡市13个不达标的村(社区)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或提质改造;将308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至乡镇(街道),159项公共服务事项下延至村(社区),其中44项高频事项实现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直接办理。成功打造全省第一个无证明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融合发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同时,宁乡市积极探索基层协商民主新模式,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对话会1564场、“屋场夜话”2367场。成立普法讲师团进行普法宣传,设立湖南省首家在线非诉服务平台“宁慧调”,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调处纠纷5199件。全面推动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创建,开展“全民志愿红动宁乡”活动。培育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大成桥镇等一批典型。深入开展“清廉村居”建设,推进29个示范点建设,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全覆盖机制,深入推进党务、村务、财务等“三务”公开,健全和完善村级“三资”管理办法。
强化人才支撑,汇聚源头活水
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支撑、人才是关键。
宁乡市坚持“引育用”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吸引集聚人才,人才工作呈现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贵在人才,人才振兴重在激励。宁乡市持续推动科技人才下沉。率先成立县级市农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主要指导专家,与流沙河花猪生态牧业公司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争取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杨焕胜担任科技副市长兼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与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高校进行农业人才订单式培训。选派90名科技特派员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指导,荣获省级年度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宁乡市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引才活动,回引优秀退役军人创业典型50余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60余人、返乡创业大学生“新农人”200余人。通过定向培养和对外招聘,首批50名优秀高中毕业生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进入农业高校就读;教育、卫健系统分别引进1602人、639人派驻至乡镇中小学、卫生院。
同时,宁乡市精心组织“乡村工匠”技能竞赛,2021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09名,位居各区县前列。新建设农业示范基地22个,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全市认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1家、农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14家。指导科技特派员开展“云直播”10余次,引导通过直播方式积极推介宁乡地理标志产品和名优农特产品,积极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红色引航。“下一步,将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十大专项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段华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