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南京最大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2-06-23 15:59:00来源: 人民网-江苏频道

5月下旬,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内,大型收割机作业。韦东宁摄

5月下旬,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内,大型收割机作业。韦东宁摄

  从小麦收割到水稻播种,胜利圩马不停蹄地迎来丰收,又播下希望。这是去年建成南京最大规模连片高标准农田后的第二次收获。

  “上季水稻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这茬麦子平均亩产近400公斤,已经接近‘吨良田’的目标了!”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局副主任肖红福告诉人民网,这1.47万亩土地曾是一片蟹塘,在经历2020年夏天的一场洪水后,当地果断调整产业方向,在省市区支持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日,江苏省因2021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上榜国务院办公厅的督查激励通报。胜利圩的“蟹塘到良田”之变,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20年7月,胜利圩遭受水灾。胜利圩局供图

2020年7月,胜利圩遭受水灾。高淳区委宣传部供图

  灾后的“回归”

  “我当时养了25亩的螃蟹,洪灾一来,就什么也没剩下了。”阳江镇小花村村民刘建民忘不了前年那场大水。2020年7月20日,连日的降水导致安徽当涂县石桥南圩决堤,洪水涌入胜利圩,圩内包括小花村在内的13个行政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

  待水位退下,原有的蟹塘格局已被冲毁,一场洪水让当地开始重新思索这片土地的未来。

  对胜利圩而言,从农田到蟹塘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也是一段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回归之旅。上世纪90年代,这里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受制于当时的农耕条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不高,水稻种植需要较大的人力成本。

  进入21世纪后,高淳兴起一股“养蟹热”,胜利圩的农户纷纷跟风,将田地改作水塘养蟹。“农业需要因地制宜,我们这里养蟹增收效果并不突出。”肖红福说,养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胜利圩是偏碱性的湖滩淤泥土,养出的螃蟹品质、规格都不理想,亩均效益不足千元,部分蟹农连年亏损。

  2020年灾后处置的同时,重建胜利圩的整体规划设计也提上日程。阳江镇将受灾的1.47万亩土地以流转期5年、每年每亩不低于700元的价格及分红的形式从村民手中整体流转。随后,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将胜利圩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展开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灌溉泵站10座,开挖疏浚沟渠29.607公里,衬砌渠道21.075公里,建成渠系建筑物10座,建成下田涵洞105座、放水口243座,浇筑水泥路1.25公里,平整土地1.4万亩等。

  2021年金秋,平整恢复后的胜利圩高标准农田迎来首个收获季,水稻平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总产量超过了7000吨。如今,麦收过后,又一季的水稻即将完成全部的播种插秧。

胜利圩高标准农田进行无人机水稻播种。阳江镇供图

胜利圩高标准农田进行无人机水稻播种。阳江镇供图

  蟹塘变良田

  “这一轮的小麦品种是‘扬麦20’,收成还不错。”2021年,阳江镇为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引入4家经营主体,南京淳兴公司一家流转了近7000亩,朱德俊正是这片田地的管理人。

  三夏大忙,抢收抢种。5月25日上午,人民网在胜利圩麦收现场看到,几辆卡车接续运来新收的麦子过秤,而后随着卡车的料斗倾斜,麦粒转眼堆成一座座小山丘。朱德俊操作着铲车,将新麦平摊晾晒。他说,今年小麦平均亩产在400公斤左右。

  相比上半年的小麦,胜利圩高标准农田下半年的水稻种植才是重头戏。小麦收割时,田垄边的库房里就已摞满一袋袋的稻种。“我们不出5月收完麦子,紧接着就是翻土引水种稻。”朱德俊说,水稻品种他们推广种植的是市场畅销的南粳46、南粳5718。

  小花村村民刘建民放弃了养蟹,就在胜利圩高标准农田上务工,冬春看顾小麦,夏秋侍弄稻田。“除了土地流转费、种粮补贴的固定收入,在田里务工每天工钱180元,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做别的工作。”刘建民说,相比以前养螃蟹,现在收入稳定没有风险,一年也有近10万元。

  肖红福说,一年时间不到,胜利圩已经带动1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梦,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拿土地流转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农民。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助农增收,实现一举多得。”高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装备科科长陈佳辰告诉人民网,高标准农田的宜机化程度高,目前正在研究加大对各类农业生产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胜利圩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我们的无人机每天播种面积超1000亩,预计6月底前全部播种结束。过不了多久,这里就是绿油油的一片,可壮观了!”阳江镇胜利圩重建项目负责人孙巨良感慨,“片片水塘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正可谓‘沧海’变‘桑田’。”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