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抓投资上项目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切实把省委全会精神转化为发展改革工作实际成效
抓投资上项目 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6月21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的《河北省营商环境测算和评价工作细则(试行)》《2022年河北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印发实施,落实省经济发展绩效专项考核要求,激励各地比学赶超、增比进位,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6月24日,省发展改革委成立由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永君任组长的重大事项跑办工作专班,“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围绕7个重大事项,细化提出18条具体落实举措,逐项建立工作台账,压实责任分工,实行周报制度,一批重大事项取得积极进展,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建设。
杨永君表示:“省发展改革委把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奋发进取中主动作为,‘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的实际成效。”
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差异化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高水平企业到河北省布局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省发展改革委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目标导向,梳理形成省级区域项目清单、行业项目清单、平台项目清单,研究制定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1+42”系列工作方案,实行月调度、月通报、定期督导机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时间推动投资项目早开快建,以高质量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带动增量崛起、存量变革、效益提升,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上下联动攻坚突破。省发展改革委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聚焦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5个方面17个领域,分类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同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包联制度,帮助市县做大增量,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提前实施“十四五”后期项目,超前谋划“十五五”项目。积极对接国家部委,主动沟通汇报,争取工作支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入库项目29712个、较年初增加8235个,续建和新开工项目21913个,年内预计完成投资24009亿元。
强化要素协调保障,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力度,主动汇报对接,加强跑办盯办。目前,国家已正式下达河北省投资计划91.17亿元。精准对接国家扩大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及早做好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新增领域专项债券项目筛选申报。研究出台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政策举措,年内实现零的突破。保障重点项目基本用能需求,从提高能效、节能挖潜、能耗替代、省市统筹、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等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破解项目建设能耗瓶颈制约问题。截至目前,省发展改革委为112个年能耗5000吨以上标准煤项目出具节能审查意见,项目总投资2320亿元。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河北全面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开办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指标,发挥营商环境考核“指挥棒”作用,倒逼各市县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河北累计推出443项改革举措,全省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和备案类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间压缩至39、33、31个工作日,为全国最短;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检查组肯定。
省发展改革委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聚焦稳住经济大盘,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系列政策和省委、省政府“1+20”一揽子政策举措,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出台扩大消费42条纾困措施、加快推进投资和项目建设20条等政策举措,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竭尽所能稳预期、增信心、激活力,有效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立14个督导组,省发展改革委厅级干部带队,深入各市现场督导,力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季度,全省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自去年以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完善电煤四位一体保供体系,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原煤日均产量任务,55家重点统调电厂电煤库存保持在安全合理水平,有效保障民生领域、企业生产经营用能需求。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20项民生工程,衔接协调有关方面,确保10月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加强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分析,做好重要民生商品稳价保供工作,防止价格大幅波动。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实现北运河京冀旅游航道互联互通。推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建设河北地质大学新校区、宣武医院河北省神经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等一批教育、卫生、文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记者吴艳荣、潘文静)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