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树凹变身“陶艺村”(艺术改变乡村)
图为花树凹村的一角。
陈 露摄
核心阅读
艺术在寻找乡村,乡村也在呼唤艺术。河南洛阳洛宁县自然村花树凹地理位置偏僻,在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陶艺团队的改造下,逐渐变成了陶艺村,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当地借此发展文旅项目,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走进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前河村的自然村花树凹,站在村口的山坡往下望,一件用6666口大水缸摆成的艺术装置映入眼帘。艺术品好似身形婀娜的少女随风翩翩起舞,将艺术的魅力和山水的灵动交织,引来许多人驻足拍照。
谁能想到,花树凹曾经濒临消失。三彩艺术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改变。
艺术融入,为偏僻山村增添活力
走遍花树凹,最显眼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大缸。在这里,缸是花盆、护栏、沿路的垃圾桶,也是指路牌、告示牌,还是“陶宝创意店”里的展台、会议室里的几案。山谷间绵延的步道,也由大缸摆放、填充、拼接之后铺就,名曰缸圈路。
村里一共摆放了9999口大缸,它们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珍爱的藏品。“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制作了各种造型的缸,我收集的这些缸,有近年烧制的艺术品,也有村民的生活用品,有圆的、扁的、方的……形形色色,各有不同。”郭爱和说,缸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所从事的三彩艺术正是陶瓷文化的结晶。
9年前,郭爱和与家人自驾游时偶然路过花树凹,“这里山清水秀,洛河从村子旁流过,不远处就是‘洛出书处’,文化底蕴厚重,村民也热情好客。”彼时的花树凹,位置偏僻、人烟稀少,许多年轻村民外出务工。郭爱和心想,“花树凹正需要艺术融入,增添新的活力。”
于是,郭爱和与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的陶艺团队在村里扎下了根。一住俩月,郭爱和在村里老人的带领下,走遍村子的每个角落,甚至熟悉了每一棵树。曾经在村民眼中破败的老房子、老物件,被发掘出了潜在的艺术价值——老房子不要拆,改造一番可以做展馆;土墙别推倒,贴上陶瓷,就是艺术墙;窑洞要修复,挂上艺术品,摆上咖啡壶,就是边休息边欣赏艺术的休闲空间……
融合老建筑、老物件,保留原汁原味
空山新雨后,傍晚的花树凹,空气中满是泥土的芬芳。
灯笼亮起,映照在老民房与夯土墙组成的洛阳三彩展览馆上。三彩釉画流光溢彩,上千只陶碗紧密排列而成的壁画《宙》富于想象,“河图洛书”图案则隐于三彩环境艺术设计《河洛》之中。
“釉画、陶碗和环艺,这些三彩艺术作品,我们全部就地取材、烧制而成,再用艺术的方式与老房子、夯土墙、窑洞等贴合在一起。让三彩艺术融入村庄,和村里的老建筑、老物件相融合,保留村子的原汁原味,是改造的主要原则。”郭爱和表示,七八年来,团队没有拆除过一处老房子,没有改变过一处耕地的用途。
正是这样融合、包容的艺术改造理念,打动了当初有顾虑的村民。“郭老师,房子和耕地都包出去,我以后就没地种,也没房住了!”村民吉志中说。“保证不拆掉你家的房子,而且一定把它修得更漂亮!地不仅留给你种,还给你提供种子。”郭爱和承诺。
就这样,7年前,陶艺团队与村民顺利签订协议。如今,村里全部8户村民都盖了新房,住进了新村,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有的村民还办起民宿。
在当地支持下,罗岭乡对村庄进行配套改造,建设基础设施,村里通往主干道的柏油路修了起来,油菜、向日葵也大面积种植开来,村容村貌愈加亮丽。团队用水缸塑造起伏的丘陵和蜿蜒的小路,依山就势种满坡地花卉。“以大地为画布,把山川变公园,我们的目标是把乡村装点得更像乡村,把自然呵护得更加自然。”郭爱和说。
在陶艺团队持续推动下,花树凹逐渐变成了新旧建筑错落、三彩艺术点缀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沿着大缸铺设的“陶瓷之路”拾级而上,一步一景、目不暇接,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完美融合。
发展文旅项目,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随着游客日渐增多,许多村民选择回乡创业,开办民宿。有的村民回来务工,从事维修建筑、保养道路、修剪花草等工作。
年逾60岁的村民韩凤晓负责给员工做饭,一个月工资3000元,“陶艺村给俺们送来了艺术,带来了好运,心里美得很!”
艺术改变了山村,富裕了村民,陶艺团队却没有停下脚步。“陶艺村发展项目规划的是50年。每时每刻我都在思索,如何能为这里注入更多艺术元素,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郭爱和说,用三彩艺术改造陶艺村,是需要一辈子乃至下一代接续奋斗的事业。
2015年,为了打响陶艺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郭爱和举办了一次文化快闪活动,活动邀请国内外23名艺术家来到陶艺村,一起挥毫泼墨、取土烧瓷。
郭爱和有深远的思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洛宁县山清水秀,文化厚重。用艺术振兴乡村,在这儿是一条可行的路。我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为当地人及其下一代提升艺术素养。”
前不久,洛宁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加“小手画三彩”比赛,让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并烧制成三彩釉画作品,作为儿童节礼物送给孩子们。陶艺团队还资助洛宁县1000多名中小学师生走出大山,到洛阳市区的博物馆、艺术馆等进行美育研学,邀请艺术家给乡村美术、音乐老师以及中小学生上美育课。
“我希望在这小小村庄孕育出的陶艺村,可以成为提升居民艺术品位、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粒种子。”郭爱和如此畅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1日 13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