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地方

北京东城区18条举措聚焦会馆片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2-07-07 15:09:00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6日电 (池梦蕊)7月6日,东城区《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距今逾400年的临汾会馆正式发布。临汾会馆是北京会馆陈列馆,诉说着会馆辉煌的过去,也将见证着会馆掀开进一步焕发活力的崭新篇章。作为全市首个聚焦会馆片区建设的创新政策,《若干措施》坚持四个原则、提出五大发展愿景、明晰18条落地举措,系统勾勒出会馆活力绽放的美好未来。 《若干措施》立足东城丰富的会馆资源,进一步推进会馆旧址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探索链接更多文化资源与要素,推动文物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促进传统文化街区更新,努力让会馆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聚焦文物保护利用 打造会馆活力新空间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东城区辖区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56处,包括37处会馆类不可移动文物,集中坐落于前门东区。南北交汇、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商贾文化、饮食文化、梨园文化等多元交织的地域文化,为古老的会馆建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021年7月以来,东城区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联动式演出正式亮相,“会馆有戏”序幕全面开启,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节目,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最新表达。“会馆有戏”走出了当代会馆活化利用的第一步,《若干措施》在前期“会馆有戏”的探索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会馆活化的边界,寻求会馆作为文物实现创新利用的新路径,通过深入挖掘与展示会馆文化内涵,实现会馆建筑与文化内涵主体的时空对接,将会馆打造为更具时代化气息的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通过不断丰富会馆文化业态,使会馆既保持“萃集蕴蓄”的美好画卷,又体现“润物无声”的海纳百川,彰显会馆文化的新时代价值,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时代样板。 荟聚优质文化资源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百花园 一个会馆就是一处展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会馆肇始于明代初期,就是当时同籍贯、同行业之人在京城设立的为同乡、同行提供集会、寄寓的房舍。历史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子、官绅、工商人士汇聚于此,各地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与北京文化气质生动融合,催生出京剧等一系列文化创新表达。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服务首都文化建设发展大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荟聚全国优质文化资源广阔舞台,进一步焕发会馆活力是东城区应有之义,也是强化文化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的有力举措。

  会馆通过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充分调动了会馆文化主体参与会馆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若干措施》致力发挥会馆旧址文化交往、经济互动的重要价值,利用会馆文化粘性,鼓励相关省市深度联动会馆开发与利用,通过调动各地商会、文化单位、社会组织积极性,引入优质文化项目、资源、产品,激发了潜藏于人民心底的文化认同,逐渐将会馆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形成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助力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等功能,展现东城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气象。 带动区域连片发展 构建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新场景 今年2月,东城区编制出台《东城区推进“会馆有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会馆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引导优质演艺资源注入,让“会馆”更“有戏”,颜料会馆被评为北京市网红打卡地。如今,《若干措施》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汇聚全国优质文化资源,在会馆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基础上,让社会力量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通过搭建统一、便捷、高效的运用平台,整合科技、人才、资本优势,打通资源、创意、市场全链条,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入,推进会馆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成果转移和社会共享,努力打通文化链与价值链,使文化既开花又结果。

  东城区将通过落地一系列融合科技、数字、旅游、商业等要素的文化衍生精品项目,成就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促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建设吸引市民广泛打卡的文化新场景,促进市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充盈,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会馆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开放融合的鲜明见证。从承载百年历史的质朴文物到熠熠生辉的文物活化利用典范,从昔日游子聚会场所到如今各地优秀文化的展示平台,从文艺演出进会馆旧址到文化+数字、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集聚的“文巷”,会馆将以更具“颜值”、更富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符号,努力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典范,成为中华文化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