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预计年底前亮出外立面
通州宋庄镇小堡村西侧,本市最大的在建医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预计今年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4年4月交付使用。开诊后,这里将提供心血管相关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服务,大幅提高城市副中心医疗水平。
面对34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建设方北京城建集团将智慧建造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引入多项“科技范儿”十足的新装备、新技术,实现质量与速度兼顾。
“智慧大脑”系统让建筑工地充满科技感。 北京城建集团供图
智慧建造技术让管线“听话”
走进门诊大楼,尚未完成内部装修的大厅内,屋顶上是一排排管线。“相比办公楼和住宅,医院的管线要复杂得多,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难以把相对位置表达清楚。”项目经理马迅说,项目团队充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空间模拟,从视觉上更加直观,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
BIM技术只是工地“智慧大脑”系统的缩影。在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部把各业务线的具体工作都进行了数字化,从而给“智慧大脑”积累了庞大的生产作业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再经过处理,就能得出整个项目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生成电子化的数据图表,方便管理团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例如“智慧大脑”中的物料管理预警系统,可以杜绝搅拌站亏方、罐车带灰出场等现象;通过对升降机使用频次的监测,还可以合理安排各点位工程进度,做到安全、进度两手抓;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月份的用水用电量,还能为绿色施工节能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焊接机器人出手“又稳又准”
自2019年11月开工以来,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工地屡次传出佳讯:提前17天实现钢柱首吊,提前20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在主体施工阶段,工地上挥舞长臂的塔吊,精准地抓起钢结构型材稳稳就位。钢梁连接点上的焊花,宛如彩虹。”马迅说,之所以能在统筹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耽误工期,项目上的焊接机器人有很大的功劳。
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总计有3.4万吨钢结构施工任务,除了体量大,焊接完成的钢结构还不得有裂纹、焊瘤、烧穿、弧坑等缺陷。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不会因为工地噪音干扰而产生失误。
在难度较大的焊接点位,以稳、准出名的焊接机器人连续焊接1000个连接点,也都能保证工艺质量完全相同。“间距一致、波纹平滑,简直就是完美的焊缝。”年轻的焊工只需学习一周,就能掌握焊接机器人的操作流程。工地上的每个焊接点都张贴有二维码,工人扫码就能知道这里需要的焊接工艺,再给机器人输入管线材质、口径大小等数据,就可以默默注视机器人开工了。
14套“天眼”紧盯扬尘污染
记者在工地上发现不少电子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前的环境数据。除了风力、气温、噪声,还有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这些数据,都来自工地上的“天眼”——智能扬尘监测仪。“它们就像环保哨兵,时刻紧盯扬尘污染。”工作人员说。
整个工地上,24小时值班的“天眼”总共有14套。当PM2.5和PM10的数字超过设置值时,“天眼”会自动向工地负责人的手机上发送喷淋降尘提示。“我们这儿被称为花园工地。”马迅说,工地内主要道路100%硬化,非硬化区域100%草坪绿化,既能消除裸露土方,还能合理收集利用雨水,节约水资源。
不仅如此,工人们佩戴的安全帽也藏着高科技。帽子里的智能芯片能和“智慧大脑”基站联动,建设者进入施工现场后,活动轨迹点就会在可视化屏幕上闪烁跳动。当人员靠近存在危险的区域,帽子会发出语音进行安全提示。如果遇到危险,建设者还可以通过帽子上的SOS键求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