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迎来消费热潮(一线看消费)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稳住消费基本盘对稳住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果显现,市场销售正稳步回升,消费持续恢复。
今天起,本版推出“一线看消费”系列报道,围绕汽车消费、旅游消费、网购消费、餐饮消费,记者在一线感受消费态势,展现各地在促消费稳增长方面的努力实践,敬请关注。
上半年,当地新能源小客车上牌量同比增长59%——
杭州 汽车试驾持续火热
本报记者 窦瀚洋
夏日的浙江省杭州市烈日炎炎,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红红火火。来到位于拱墅区的中国(杭州)汽车文化精品街区,每家4S店里都有不少顾客在看车、选车。在比亚迪杭州卓御4S店,销售经理章伟成正忙着为顾客介绍新款新能源车型。“这段时间来看车试驾的顾客不少,有时忙不过来只能同时带两三组需求相近的顾客一起看车。”章伟成说。
展厅里,在排队等待试驾时,杭州市民游坤正仔细查看相中的一款新能源汽车。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家里刚添丁,这才把买车提上日程。“听销售说我们看中的这款车免购置税,还能享受区里的补贴政策,优惠8000元,我和爱人今天就准备把车定下来。”
正闲聊着,轮到游坤试驾,销售人员一边介绍着车型亮点,一边指导他试驾。一圈跑下来,看得出游坤很满意。“起步挺稳的,爆发力也不错,而且噪声也比燃油车小。”随后,他又仔细打量起车身和内饰,对记者说:“我相中的这款车有可旋转中控大屏、电子换挡等,配置一点不输合资品牌,国产车现在真是越做越好,价格还实惠。”和妻子商量后,游坤决定当场把车定下来。
在章伟成看来,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新选择。“杭州是限牌限行的‘双限’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购车主要以年轻群体为主。”他分析道,“许多新能源汽车颜值高、动力强,对于一般上班族而言,通勤使用,没有续航焦虑,是很好的家用车选择。”截至6月底,章伟成所在的4S店当月已卖出了近400辆新能源汽车,比5月增长15%。
总部位于杭州的零跑汽车公司市场部总经理周颖告诉记者,自2019年首台量产车下线以来,今年6月迎来了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发展势头不错。“今年前6个月我们已累计交付51994辆新能源汽车,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在杭州,今年1—6月,共办理新能源小客车上牌81994辆,月均上牌量13666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牌量增长59%。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被市场认可,以拱墅区为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充分考虑市民的公共充电需求,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52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充电配套设施的完善正为助推新能源汽车消费添砖加瓦。
加大补贴力度,组织促销活动,充电设施不断完善——
日照 加快汽车下乡步伐
本报记者 李 蕊
“叮——”清晨6点,闹钟响起,孔德兴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抹把脸,梳好头,喜滋滋地照了照镜子。原来,他刚刚喜提新车,一会儿他就要开着新车,载着建筑工人们奔赴市区。
家住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桑园镇的孔德兴,是一位建筑行业的包工头。平时,他常要载着镇上的建筑工人到市区各大工地施工。
屋外,一辆薄荷色的新能源汽车停在那里,崭新锃亮。“瞧,这是我的新车!”孔德兴高兴地围着车转了一圈,“之前,我都是开着一辆燃油汽车跑业务。每个月得跑四五千公里,一个月油费至少得3000元。”
插上钥匙,启动汽车,孔德兴同记者唠起他的“爱车”:“偶然间,我看到乡镇微信群转发的车展促销活动,有不少新能源汽车,还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心动不已,准备入手一辆。”
孔德兴提到的促销活动,源于日照市近期出台的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全市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扶持力度。近期,日照部署了系列汽车下乡活动,组织车企举办专场、巡展活动共5场。上半年,日照市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达1.65亿元,同比增长7.2倍。
为了让好政策走进千家万户,莒县动员各乡镇用好微信群、乡村大喇叭,每天讲解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并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向群众面对面宣传政策,真正让优惠政策家喻户晓。
车展当天,孔德兴早早赶来选车。他看中了一款新能源汽车,心里盘算起来:“如果购买这款车型,不仅能享受免征购置税、交2000元抵5000元的优惠,还可以申领3000元汽车消费补贴。”花了不到10万元,孔德兴买上了心仪的新能源汽车。
晚上7点,孔德兴驱车返回镇驻地,来到充电区域。记者看到,一排崭新的充电桩已投入使用,停车场内,几辆新能源汽车正在充电。“从我家开车出发,5分钟就到充电区。”孔德兴拿出手机,扫码充电,“买车搞活动,送了充电桩,安在家门口。等装好后,充电更方便。”
新能源汽车下乡,配套设施要跟上。日照市完善农村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共在乡镇建成公共充电桩130个。其中,莒县在乡镇建成充电桩90个,各乡镇街道驻地全部配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并不定期推出免充电服务费活动。
“充一次电也就几十元,开着这车跑业务,每个月花费几百元,算下来一年能省不少呢。”孔德兴扬声笑道。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26日 13 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