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谱写新时代双拥共建新篇章
7月27日,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授“八一勋章”。五年前,南京籍“战斗英雄”韦昌进首批获此殊荣。他们成为南京军民心中的楷模,也让南京这座兵城熠熠生辉。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这座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多次涅槃重生的城市,让我们收获人生的洗礼和奋进的力量。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的日子。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南京的优良传统,支持国防建设早已融入了城市血脉。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军地相互扶持、携手共进,构建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凝聚起军政军民团结的磅礴力量,全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165个红色资源点,为国防教育提供生动课堂
2022年4月5日正值清明节,南京市民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祭奠先烈,《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也从当日起正式施行。
在南京,有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碑等165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代表。这里不仅成为军人入伍、军校学员入学“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的第一课堂,同时也是南京市民培育国防情怀的实践场所。
自2015年以来,已有包括现役军人新婚夫妇在内的526对新人参加“9·30”烈士纪念日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表达崇敬和缅怀;大型原创史诗话剧《雨花台》在全国高校巡演、到驻宁部队献演,成为党史军魂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
南京三汊河口的渡江胜利纪念馆,红帆映长江、红墙写历史,参观者在感受千帆竞渡“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中,收获浓浓的双拥国防情怀。
纪念馆馆长吴小宝介绍,该馆从2010年开始,采访近200位渡江战役老战士,留下约5800分钟的音视频资料,出版《渡江战役亲历者口述史》,开展“渡江侦察兵”“我是小小解放军”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学军爱军,还将渡江战役红色文化送到企业、学校、军营等,激励人们报效国防事业。
2021年底,雨花台烈士陵园和渡江胜利纪念馆被命名为第二批省双拥示范基地,它们只是南京红色资源助力国防教育的缩影。
南京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海军指挥学院原军事战略学教授张晓林告诉记者,南京是座英雄的城市,165个红色资源点为国防教育提供了现实课堂和生动教材。从江东门到雨花台、从梅园新村到渡江胜利纪念馆,从国防园到长江大桥……一座国防城,荣耻两堂课,“南京”这本书处处闪烁着磅礴的力量,激励驻宁部队和南京籍官兵热爱军营建功立业、优秀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投笔从戎报效军营。
1331个机构,为退役军人暖心服务
在南京不仅有165个红色资源点,还有1331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
“是汤律师给了我信心,一直全力帮助,就像亲人一样……”戴毅是一名退役老兵,2021年7月1日,公司违约解除了他的劳动合同。为此,他找到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咨询求助,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汤律师热心帮他查找有关法律知识、梳理证据。今年1月5日,经劳动仲裁委裁决,违约公司最终支付戴毅两倍的经济赔偿金共计6万多元。他没有想到官司能打赢,而且还获得了赔付。他觉得服务中心的律师更懂老兵。
突出“军”味和尊崇,着眼服务和关怀。南京1331个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遍及全市乡村和街道社区,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兵”至如归。
4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军事国防时空节目在《守护——退役军人保障法施行纪事》专题中,介绍了南京依法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营造全民参与拥军优属良好氛围的暖心做法。
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形成“1+5+N”“老兵服务、服务老兵”体系,即:有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形成五个红星志愿者服务队,切实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社会各界等提供各种服务。
建邺区各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依托“退役军人之家”夯实服务基础,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设置“军娃课桌”等拥军场所,着力打造“接地气”的拥军阵地,帮助驻区部队官兵解决子女放学没人照看的问题。
南京市双拥办主任、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郭明雁介绍,经过三年努力,全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高质量迈进,今年将实现百分百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完善三级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一体化服务保障平台,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打下坚实基础。
数十万军人和老兵,报效国防好榜样
30多年前,溧水籍军人韦昌进在边境防御作战中,被弹片击中左眼、穿透右胸,全身22处负伤,仍咬牙把眼球塞回眼眶继续战斗;当敌人冲上阵地时,他毅然用报话机向上级呼喊:“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他在医院昏迷了7天7夜才苏醒过来,被誉为“活着的王成”,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2017年,他成为首次获授“八一勋章”的10人之一。
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曾在戈壁滩上穿着防护服,进入核爆中心勘察现场,亲自实地检测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不断钻研和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学奇迹,同时指导了许多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设,为民造福,曾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201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驻宁部队不愧是党和人民信赖的战斗队。
在南京城,驻扎着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临汾旅。1948年6月4日,他们因在临汾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而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这也是解放军在战争年代被授予荣誉称号建制最高的单位。临汾旅与南京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2018年,驻宁部队“临汾旅”紧急出动2100余名官兵、各类车辆90余台,携带除雪铲、除雪锹等扫雪除冰器材数百件,分别奔赴南京长江二桥、南京南站、南京鼓楼广场扫雪除冰、清理道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烽火90载的“工兵红一连”,是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手创建的红军连队,不仅形成了“白龙马精神”,而且开挖了瑞金“红井”,架设了金刚川之桥……更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等。近年来,连队成立“寻根小分队”,重访连队战斗遗址,踏着战斗足迹,探寻先辈们的初心和红色基因的制胜密码;连队多次组织老兵访谈会,让老兵与青年官兵面对面交流,让红色故事激励连队官兵听党指挥、奋斗强军。
身在南京的退役军人也用行动诠释着当一天兵、一辈子都是兵的国防情怀和军人本色。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周仁权依旧保持和发扬革命军人优良传统和作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带领退役军人抗击疫情当先锋,赤诚立志、责任立身、担当立行,践行了一名退役军人勇于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使命。
国防情怀扎根于老兵的日常,许多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和退役老兵成为国防情怀的传承人。
曾参加九三大阅兵和央视春晚的百岁敬礼将军张玉华生前慈善爱民,离世后捐献眼角膜,骨灰撒向起义地树下,他感恩“生母、民母、党母”,“三个妈妈”讲了一辈子,身体力行慈善关爱困难群众数十年感动无数人。
今年7月27日,退役老兵徐福庚再次无偿献血向八一建军节献礼。从2005年以来,他无偿献血17年,献全血12次、机采血小板116次,献血量超4万毫升,多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900多万南京人,国防就在我心中
今年这个“八一”,让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教研部主任、“兵妈妈”陆华教授特别自豪,因为她的孩子将要成为一名基层指挥员了。从小受着家乡二妹子的故事感染的陆华,1994年进入东南大学,在学校国防教育战线工作了整整28年,成为入选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的首批江苏唯一女专家。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大学毕业后毅然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海军。陆华说,想着上世纪60年代从军的父亲,看着如今服役于部队的儿子,从“兵娃娃”到“兵妈妈”的升级,也是国防大课的自我熏陶和前行担当。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追你追到天边边,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在南京,把爱情献给军人乃至边防军人成为许多南京姑娘的追求,她们以大爱和付出,赢得了“军嫂”的光荣称号,写下了当代爱军女性的国防情怀。
今年5月,高原边防军人刘康专门来宁与南京女教师王浩慈喜领结婚证,让南京这座国防城增添了一对军恋新人。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王浩慈,对军人特别憧憬,在南京与刘康相识。刘康履职尽责,表现突出,荣立了一等功,毕业后再到数千里高原守边,让王浩慈既牵挂又自豪。
罗再琼是南京军嫂中的佼佼者之一,为了支持丈夫毅然放弃总经理职位来宁重新创业,成为军人的坚强后盾。新婚不久,一家人分居三地,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日子里,家里大到买房、买车,小到换灯泡、修马桶等,都由她一个人操办。每次有限的探亲假里,她都要挤时间看望公婆。公公年岁已高,她就把公公接来全面体检,抽时间陪公公游览景点;婆婆帮着照看孩子,几次突发高血压住院治疗,她白天忙工作,晚上陪护在婆婆床头。他们的爱情故事《一辈子的承诺》还被央视《军旅人生》讲述。罗再琼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军嫂”、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他们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